九日同诸贤登高甘泉山

名节寻名山,四美兼二难。 不知循去步,已历翠微间。 独立在物表,高视乎尘寰。 斯人苦长勤,时去未知还。 高歌发长啸,连山起雾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 甘泉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作者所在地的名山。
  • 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 二难:指贤主、嘉宾。
  • 翠微:指山色青翠幽深,也指山腰幽深处。
  • 物表:物外,世俗之外。
  • 尘寰:人世间。
  • 长勤:长时间的辛劳。
  • 高歌:高声歌唱。
  • 长啸:长声呼啸。

翻译

在重阳节这一天,我与众多贤士一同登上了甘泉山。我们追求的是名山的美名,同时享受着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四美,以及贤主和嘉宾这两难。不知不觉中,我们沿着山路行走,已经穿越了青翠幽深的山腰。我独自一人站在世俗之外,高高在上地俯瞰着人世间。这些人们辛勤地劳作着,时光流逝,他们却不知道何时能够归来。我高声歌唱,长声呼啸,整个山脉都因此而升起了雾烟。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重阳节登高的场景,通过“四美兼二难”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贤士的赞赏。诗中“独立在物表,高视乎尘寰”展现了作者超然物外、俯瞰人世的高远情怀。结尾的“高歌发长啸,连山起雾烟”则以壮阔的景象,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