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湖于清远行台构处远亭

青山拥高台,新亭何翼然。 长桥卧寒波,清池汇门前。 筑者吴季子,伯夷所鸠僝。 江湖孰云远,覆帱同一天。 旭日下亭阶,顿首重致言。 愿垂中天照,蔀屋见颠连。 我欲将此屋,化作千万间。 遍庇逃亡者,圣仁覆人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翼然:形容亭子像鸟翼一样展开。
  • 鸠僝(jiū chán):聚集,聚集材料建造。
  • 覆帱(fù dào):覆盖,比喻恩泽广大。
  • 蔀屋(bù wū):简陋的房屋。
  • 颠连:困苦,艰难。
  • (bì):保护,庇护。

翻译

青山环绕着高高的台地,新建的亭子如鸟翼般展开。 长桥横卧在寒冷的水波之上,清澈的池水汇聚在门前。 这座亭子是由吴季子所筑,如同伯夷聚集材料建造。 江湖虽远,但恩泽覆盖同一天空。 旭日从亭阶下落下,我低头重重地表达我的话语。 愿这中天的阳光普照,照亮那些简陋的房屋,看到人们的困苦。 我想要将这间屋子,变成千万间。 广泛庇护那些逃亡者,让圣仁的恩泽覆盖人间。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个高台上的新亭,通过青山、长桥、清池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壮观的景象。诗中“翼然”形容亭子的形态,生动而形象。后文通过“覆帱同一天”表达了作者对于恩泽广被的期望,以及“愿垂中天照”对于光明和希望的向往。最后,作者表达了想要将这间屋子变成千万间,庇护逃亡者的愿望,体现了作者的仁爱之心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