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寓

·
秦人据崤函,自谓万世基。 孰知楚一炬,百二俱成灰。 惟彼陶唐氏,有此冀北陲。 势无金作城,利乏汤为池。 黎民悉于变,垂拱成雍熙。 乃知帝监德,岂在险与夷。
拼音分享图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崤函:指崤山和函谷关,古代秦国的东大门,常用来代指秦国。
  • 百二:指秦国的百二山河,即秦国的疆域。
  • 陶唐氏:即尧帝,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 冀北陲:指中国北部的边疆地区。
  • 金作城:用金子建造的城墙,比喻坚固的防御。
  • 汤为池:用热水作为护城河,比喻难以逾越的障碍。
  • 黎民:百姓。
  • 于变:顺应变化。
  • 垂拱:指君主无为而治,比喻政治清明,国家安定。
  • 雍熙:和谐繁荣。
  • 帝监德:天帝监察德行。
  • 险与夷:艰险与平坦,这里指国家的安全与否。

翻译

秦人依靠崤山和函谷关,自认为建立了万世的基业。 谁知道楚国一把火,秦国的百二山河都化成了灰烬。 只有尧帝这样的圣君,才能拥有冀北边疆的安宁。 他的国家没有金子建造的城墙,也没有热水作为护城河。 百姓们都顺应变化,国家因此无为而治,达到了和谐繁荣。 由此可见,天帝监察的是德行,而不是国家的艰险或平坦。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秦国和尧帝时代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诗中,秦国虽然地势险要,但最终因暴政而灭亡,而尧帝时代虽然没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却因德政而国泰民安。这反映了作者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在于地理的险要,而在于君主的德行和百姓的顺应。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诗人童轩对于历史和政治的深刻思考。

童轩

明江西鄱阳人,字士昂。工书能诗。景泰二年进士。授南京吏科给事中。成化时,以户科都给事中入川镇压赵铎起事,还言欲息盗贼必先去贪官、均科差。累进右副都御史提督松潘军务。弘治中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有《清风亭稿》、《枕肱集》、《梦征录》。 ► 56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