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子房:张良的字,西汉初年著名谋士,曾为韩国报仇。
- 报韩:指张良为韩国报仇的行为。
- 毛公:指毛遂,战国时期赵国人,曾自荐为平原君的门客,后来帮助平原君完成了许多大事。
- 捧檄:手持檄文,指毛遂自荐的行为。
- 衷曲:内心的真实想法。
- 亮:明白,清楚。
- 举世:全世界,所有人。
- 非是:错误,不正确。
- 圣哲:指具有高尚道德和智慧的人。
- 明几先:预见未来,洞察先机。
- 众人:普通人,大众。
- 视成事:看待事情的结果。
- 浊水:浑浊的水。
- 磨泥:指水中的泥沙。
- 迥神异:变得清澈,显现出神奇的变化。
- 士志:士人的志向。
- 定:坚定,不变。
- 俗下比:与世俗相比。
翻译
张良为韩国报仇的决心,毛遂自荐的意气。 内心的真实想法谁能明白,全世界的人都认为是错误的。 圣哲能够预见未来,而普通人只看事情的结果。 浑浊的水中泥沙被磨去,一朝之间变得清澈神奇。 士人的志向各有坚定,怎肯与世俗相比。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张良和毛遂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坚定信念和不同流俗的崇高追求。诗中,“子房报韩心”和“毛公捧檄意”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忠诚与勇气,而“衷曲谁能亮,举世皆非是”则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人不理解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无奈。后两句“圣哲明几先,众人视成事”和“浊水出磨泥,一朝迥神异”则强调了智者与常人的区别,以及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现状的信念。最后,“士志各有定,肯为俗下比”表明了诗人坚守自己志向,不愿随波逐流的决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和信念的坚持。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
湛若水的其他作品
- 《 送陈汝晦分教万州 》 —— [ 明 ] 湛若水
- 《 于何柏斋奉常宅修会得牛首秋云 》 —— [ 明 ] 湛若水
- 《 登飞云顶用濂溪韵三首 》 —— [ 明 ] 湛若水
- 《 酬姜仁夫用阳明韵见赠兼怀阳明四首 》 —— [ 明 ] 湛若水
- 《 奉谢伦右溪银台见惠酥饼非以言诗病中遣兴耳 》 —— [ 明 ] 湛若水
- 《 九思九歌 》 —— [ 明 ] 湛若水
- 《 前此九月间费翰林瀛洲会限五字同音之韵予时方行至江北近阅诸作紫岩公欲予追和之二首 》 —— [ 明 ] 湛若水
- 《 送刘安峰方伯考满之京二首 》 —— [ 明 ] 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