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方西樵宗伯凤鸣朝阳图

朝阳出东方,仪凤正皇皇。 凤鸣自有时,得时为休祥。 会看日中天,普照弥八荒。 照见箫韶鸣,五彩成文章。 宣尼有遗叹,礼乐空虞唐。 何期千载下,重见春官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仪凤:指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象征吉祥。
  • 皇皇:形容盛大、光明。
  • 休祥:吉祥、美好。
  • 会看:期待看到。
  • 日中天:太阳正当中天,比喻事物达到最盛时期。
  • 普照:普遍照耀。
  • 八荒:指四面八方边远地区,泛指天下。
  • 箫韶:古代的一种音乐,相传为舜时的乐曲,象征太平盛世。
  • 宣尼:指孔子,因孔子曾被封为宣尼公。
  • 遗叹:留下的遗憾。
  • 礼乐:古代的礼仪和音乐,代表文明和教化。
  • 虞唐:指虞舜和唐尧,古代的圣明君主。
  • 春官:古代掌管礼仪的官职,这里指礼部。

翻译

朝阳从东方升起,凤凰在光明中显得庄严而盛大。凤凰鸣叫自有其时,当它鸣叫时,正是吉祥美好的时刻。我们期待着太阳升至中天,那时它将普遍照耀整个世界。阳光下,能听到箫韶的音乐响起,五彩斑斓的景象形成美丽的文章。孔子曾留下遗憾,感叹礼仪和音乐在虞舜和唐尧之后已不复存在。谁能想到千年之后,我们竟能在春官堂中再次见到这样的景象。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朝阳与凤凰的景象,寓意着吉祥与希望的到来。诗中“凤鸣自有时,得时为休祥”表达了时机的重要性,而“会看日中天,普照弥八荒”则展现了光明与希望的普及。末尾提到孔子的遗憾与礼乐的复兴,体现了对古代文明的怀念与对新时代的期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对美好时代的向往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