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洛阳城

挽车上天津,伊阙当我前。 连峰左右起,奔走相后先。 古来五岳内,嵩高极中天。 仪形正四表,襟带流三川。 河山固王室,岂直金城坚。 汉业此中兴,周都见东迁。 壮游快一览,遗迹悲千年。 颓垣旧谁筑,野蔓凄朝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挽车:拉车。
  • 天津:指洛阳城南的天津桥。
  • 伊阙:即龙门山,位于洛阳城南,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
  • 嵩高:即嵩山,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
  • 四表:四方之外,泛指四方极远之地。
  • 三川:指黄河、洛河、伊河,这三条河流经洛阳地区。
  • 金城:坚固的城池。
  • 汉业:指汉朝的基业。
  • 周都:指东周的都城洛阳。
  • 壮游:豪迈的游历。
  • 遗迹: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 颓垣:倒塌的墙壁。
  • 野蔓:野生的蔓草。

翻译

我拉着车前往天津桥,伊阙山就在我的前方。连绵的山峰在左右两边耸起,仿佛在争先恐后地奔跑。自古以来,五岳之中,嵩山高耸入云,位居中央。它形似四方的仪仗,襟带般流淌着三川。这样的河山坚固了王室,不仅仅是坚不可摧的城池。汉朝在这里中兴,东周的都城也见证了迁都。豪迈的游历令人心旷神怡,但遗留下来的古迹却让人悲伤千年。倒塌的墙壁是谁曾经建造的?野生的蔓草在晨烟中显得凄凉。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从洛阳城出发,前往天津桥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中,作者通过对嵩山、伊阙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洛阳地区的壮丽河山,并借此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末的“颓垣旧谁筑,野蔓凄朝烟”则进一步以景生情,表达了对往昔辉煌的怀念与对现实衰败的哀叹。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明代诗人程本立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历史感。

程本立

明浙江崇德人,字原道。程德刚子。洪武中举明经、秀才,授秦府引礼舍人,历长史,受累谪云南为吏。洪武三十一年征入翰林,预修《太祖实录》,迁右佥都御史。建文三年坐事贬官,仍留纂修。《实录》成,出为江西副使。未行,燕兵入京,自杀。 ► 2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