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梯上山麓将登矣忽为大雨所阻及乏仆夫而还作诗讼梯上神

我闻梯山险,石磴过百盘。 如架淩云梯,平地入天门。 山高岂无灵,感应讵不神。 七十轻千里,一念衡山勤。 水深石齧趾,历途百邅迍。 胡为纳大麓,云雨骤漫漫。 仆夫欲号泣,羸马拥不前。 迥驾亦不易,胜事徒空言。 我匪昌黎子,尔愧衡山云。 吾将愬厚地,巫成扣天阍。 嗟予不度此,命也亦已焉。 不见临河叹,遗响垂千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梯山:指陡峭的山峰。
  • 石磴:石头台阶。
  • 淩云梯:比喻极高的台阶,如同通往云端的梯子。
  • 天门:神话中通往天界的门。
  • 感应:指神灵对人的行为或祈祷的回应。
  • 讵不神:岂不是神灵。
  • 衡山: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
  • 齧趾:咬脚趾,形容水流湍急,石头尖锐。
  • 邅迍:困难,艰难。
  • 大麓:大山脚。
  • 漫漫:形容云雨广阔无边。
  • 羸马:瘦弱的马。
  • 迥驾:远行。
  • 胜事:美好的事情。
  • 昌黎子:指唐代文学家韩愈,因其字昌黎而得名。
  • 衡山云:衡山上的云雾,此处比喻高远不可及。
  • 愬厚地:向大地诉说。
  • 巫成:巫师。
  • 天阍:天宫的门。
  • 临河叹:在河边叹息,指韩愈的《进学解》中有“临河而叹”的句子。

翻译

我听说梯山险峻,石头台阶超过百盘。 就像架起了通往云端的梯子,平地直通天门。 山高难道没有灵性,感应岂不是神灵? 七十岁轻装千里,一心念着衡山的勤勉。 水深石头尖锐,历经百般艰难。 为何要进入大山脚,云雨突然广阔无边。 仆人想要哭泣,瘦弱的马儿拥塞不前。 远行也不容易,美好的事情只是空谈。 我不是昌黎子,你也不如衡山上的云雾。 我将向大地诉说,巫师敲响天宫的门。 唉,我不考虑这些,命运也已经如此。 不见在河边叹息,遗留下响声千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湛若水在攀登梯山时的艰难遭遇和对神灵的诉求。诗中,“梯山”、“石磴”、“天门”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山的险峻和通往天界的神秘感。诗人通过“感应讵不神”表达了对山神灵性的信仰,而“七十轻千里,一念衡山勤”则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难、追求高远的精神。然而,突如其来的大雨和困境使诗人感到无奈,只能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诉求。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命运的深刻感悟。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