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曲江新定行窝壁
宣尼救世心,爱人何汲汲?人或不受爱,伐木仍削迹。
虽则仍削迹,亦爱不终息。倾覆与流离,吾道自正直。
嗟予亦何人?弄影韶石侧。昔拟相江院,今为行窝室。
成物固不能,反躬当自力。圣道大如天,渊深安可测?
澄澄相江水,此心或能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宣尼:指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世尊称为宣尼公。
- 汲汲:形容急切的样子。
- 伐木:砍伐树木,这里比喻遭受挫折或打击。
- 削迹:消除痕迹,比喻隐退或不为人知。
- 倾覆:颠覆,失败。
- 流离:流浪,漂泊。
- 韶石:地名,在今广东省韶关市,传说中孔子听韶乐的地方。
- 相江院: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指作者曾经居住或学习的地方。
- 行窝:临时居住的地方。
- 成物:成就事物,指实现理想或目标。
- 反躬:反省自己。
- 圣道:指孔子的教诲或儒家学说。
- 渊深:深邃,难以理解。
- 澄澄:清澈的样子。
- 相江水:指流经相江院附近的江水。
翻译
孔子救世的心情,爱人是多么急切?人们或许不接受这份爱,就像伐木后留下的痕迹被消除。 虽然痕迹被消除,但爱并未停止。无论是颠覆还是流浪,我的道路自然正直。 唉,我又是怎样的人呢?在韶石旁弄影自怜。昔日拟在相江院安身,如今却成了行窝的居所。 成就事物固然不易,反省自己应当更加努力。圣道广大如天,其深邃岂能轻易测量? 清澈的相江水,或许能映照出我的内心。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孔子救世精神的敬仰,以及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反思。诗中,“宣尼救世心,爱人何汲汲?”直接赞美了孔子的仁爱之心,而“人或不受爱,伐木仍削迹”则暗示了理想的难以实现和个人的挫折。尽管如此,“亦爱不终息”表明了作者对理想的坚持。后文通过对比“相江院”与“行窝室”,展现了作者从理想走向现实的转变,以及对自我努力的强调。最后,以“澄澄相江水”作为比喻,暗示了内心的清澈与对圣道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儒家理想的追求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湛若水
明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
湛若水的其他作品
- 《 送广州贰守吴白湾赴部 》 —— [ 明 ] 湛若水
- 《 斗潭八景圩上观澜 》 —— [ 明 ] 湛若水
- 《 留别衡山唐石泉二首 》 —— [ 明 ] 湛若水
- 《 游罗浮四首 》 —— [ 明 ] 湛若水
- 《 三皓与黎养真瑞鸾黄慎斋民准吴藤川纯 》 —— [ 明 ] 湛若水
- 《 苏虚庵相从三十年老友也自海阳数千里来问长年之事诗以送之 》 —— [ 明 ] 湛若水
- 《 冠儿湘之口占奉谢冠宾何元科旦成盛事云 》 —— [ 明 ] 湛若水
- 《 赠麦前军升任山东盐运同诗 》 —— [ 明 ] 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