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壬辰之春余卧病始起遭时多故奔走山谷间触物兴怀忽复成什合而命之曰杂兴
野王有二老,矫若双凤雏。
不栖恶木枝,宁啄中田粰。
翱翔千仞上,览德周八区。
赤符启帝子,锵其应瑶图。
一鸣洞黈纩,再举凌天衢。
飘飖不可絷,汉网亦已疏。
至哉高尚风,念此其谁欤。
恐非严光伦,意乃董公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野王:指野外的山王,传说中的神灵
矫若:形容姿态挺拔如凤凰
恶木枝:指不好的树枝,比喻不好的环境
中田粰:指好的田地,比喻好的环境
翱翔:飞翔
仞:古代长度单位,相当于约3.3米
德周:指德行广布
赤符:指帝王的御旨
瑶图:指神秘的图案
洞黈纩:指高声响亮
凌天衢:指高耸入云的大道
飘飖:飘扬
絷:系住
汉网:指汉代的法网
高尚风:高尚的风范
严光伦:指严子陵、光武帝刘秀、伦常之人
董公:指董仲舒
翻译
在至正年间,我因病卧床,直到春天才开始起身。遭遇了许多困难,四处奔波于山谷之间。触景生情,突然间便有了一些灵感,于是将这些灵感汇聚在一起,命名为“杂兴”。
野外有两只老鹰,姿态挺拔如凤凰幼鸟。它们不停留在恶劣的树枝上,宁愿在肥沃的田地上觅食。它们翱翔在千仞之上,俯视着德行广布的八方区域。帝王颁发的御旨启示着神秘的图案。它们高声鸣叫,再次高举翅膀飞过高耸入云的大道。它们飘扬自如,不受拘束,就像汉代的法网已经疏松。这高尚的风范,让人念念不忘,想必非严子陵、光武帝刘秀、伦常之人,而是董仲舒之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两只老鹰在野外的生活,以及它们展翅高飞的壮丽场景。通过对自然界中鹰的生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质和自由风范的向往和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展现了作者对高尚精神的追求和对自由飞翔的向往,给人以启迪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