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白铜鞮曲

· 张宪
襄阳白铜鞮,下蹋扬州郭。可怜扬州儿,弃戈甘面缚。 大堤女儿何命薄,青年坐失荣华乐。荡子功成未肯归,闭门三月杨花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襄阳白铜鞮(dī):襄阳的一种流行歌曲。
  • :同“踏”,践踏。
  • 扬州郭:扬州的外城。
  • 面缚:双手反绑于背而面向前,表示投降。
  • 大堤女儿:指襄阳的女子。
  • 命薄:命运不好。
  • 荣华乐:指富贵荣华的快乐生活。
  • 荡子:游荡在外的男子。
  • 功成未肯归:指男子在外功成名就,却不愿回家。
  • 闭门三月杨花落:形容女子孤独等待,时间流逝。

翻译

襄阳流行的白铜鞮曲,唱出了踏破扬州城的豪情。可怜的扬州儿郎,甘愿放下武器,面朝前投降。 襄阳大堤上的女子命运多么薄,青春年华就这样失去了富贵荣华的快乐。游荡在外的男子虽然功成名就,却不肯回家,女子闭门不出,三月里杨花飘落,孤独地等待。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襄阳与扬州的景象,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悲剧和女性的无奈等待。诗中“襄阳白铜鞮”与“下蹋扬州郭”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代表胜利与豪情,后者则透露出扬州的沦陷与人民的悲哀。后半部分则聚焦于大堤女儿的命运,通过“命薄”、“坐失荣华乐”等词句,深刻表达了女性在动荡时代中的不幸与无助。最后,“闭门三月杨花落”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张宪

元山阴人,字思廉,号玉笥生。少负才自放,尝从杨维祯学诗。张士诚据吴,辟为枢密院都事,士诚败,变姓名走杭州,居报国寺以终。为诗多伤感之作。有《玉笥集》。 ► 2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