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一日赴安南

燕城秋早五云开,路入南交几月回。 奉使始从天上出,行人即看日边来。 班超万里终投笔,郭隗千金更筑台。 圣主恩深极炎海,伏波铜柱任苍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燕城:指元朝的首都大都,即今北京。
  • 五云开:形容天空中五彩云霞的景象,常用来象征吉祥。
  • 南交:指南方的交趾,即今越南北部。
  • 班超万里终投笔:班超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将领,曾投笔从戎,远征西域。
  • 郭隗千金更筑台:郭隗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士,燕昭王为了招贤纳士,听从郭隗的建议,筑黄金台以示诚意。
  • 伏波铜柱: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在征伐交趾时,曾立铜柱作为汉朝的南界标志。

翻译

燕城的秋天早早地到来,五彩云霞在天空中绽放,我踏上了前往南交的旅程,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我作为使者从天上的朝廷出发,行人看着我仿佛从日边而来。班超最终放弃了笔墨,投身万里之外的战场;郭隗则用千金筑起了招贤纳士的黄金台。圣主的恩泽深远,即便是炎热的南海也无法阻挡,伏波将军的铜柱任由苍苔覆盖,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作为使者前往安南的旅途,通过对燕城秋景和南交路途的描写,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遥远。诗中运用了班超和郭隗的典故,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同时也暗示了自己肩负使命的重大。结尾处提到伏波铜柱,不仅是对历史遗迹的缅怀,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

傅若金

元临江新喻人,初字汝砺,后改字与砺。少孤贫,刻励于学。工诗文。年甫三十,游京师,虞集、揭傒斯见其诗,皆大称赏之;公卿大夫,皆知其名。后以广州路教授卒。有《傅与砺诗文集》。 ► 3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