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四首其一

· 张昱
邺中盛文词,七子相掎角。 虽膺丞相辟,未免伤流落。 世胄相友善,宴好以酬酢。 出纳结腹心,庶僚仰殊渥。 愿因云雨会,戢翼永栖托。 贵贱俱黄土,徒存建安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邺中:指三国时期曹魏的都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
  • 七子:指建安七子,即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七位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 掎角:比喻相互支持、配合。
  • :接受。
  • 丞相辟:丞相的征召。
  • 流落:漂泊无定所。
  • 世胄:世家子弟。
  • 宴好:宴会和友好。
  • 酬酢:宾主相互敬酒,泛指交际应酬。
  • 出纳:指掌管财物出入的人。
  • 庶僚:普通官员。
  • 仰殊渥:仰望特别的恩泽。
  • 戢翼:收起翅膀,比喻隐退或不张扬。
  • 栖托:寄托,安身。
  • 徒存:仅存。

翻译

在邺城,文学繁荣,建安七子相互支持。 尽管接受了丞相的征召,仍难免感到漂泊无依。 世家子弟相互友好,宴会中交际应酬。 掌管财物的人成为心腹,普通官员仰望特别的恩泽。 希望能在云雨相会之时,收起翅膀,永远安身。 无论贵贱,最终都归于黄土,只留下了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邺中文学繁荣和建安七子命运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文人命运的感慨。诗中“七子相掎角”展现了文人间相互支持的景象,而“虽膺丞相辟,未免伤流落”则透露出即使得到重用,文人仍感孤独无依。后文通过对世家子弟交际和官员生活的描绘,进一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关系。最后,作者以“贵贱俱黄土,徒存建安作”作结,强调了无论身份高低,最终都将归于尘土,唯有文学作品永存,表达了对建安文学的怀念和对文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张昱

元明间庐陵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又号可闲老人。历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晚居西湖寿安坊,屋破无力修理。明太祖征至京,厚赐遣还。卒年八十三。有《庐陵集》。 ► 10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