詶乐天闻新蝉见赠
碧树鸣蝉后,烟云改容光。
瑟然引秋气,芳草日夜黄。
夹道喧古槐,临池思垂杨。
离人下忆泪,志士激刚肠。
昔闻阻山川,今听同匡床。
人情便所遇,音韵岂殊常。
因之比笙竽,送我游醉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詶 (chóu):答谢。
- 瑟然:形容声音凄凉。
- 引:引发,引起。
- 夹道:两旁有树的道路。
- 离人:离别的人。
- 志士:有志向的人。
- 激刚肠:激发坚强的意志。
- 昔闻阻山川:过去听说因山川阻隔而难以相见。
- 今听同匡床:现在却能听到同一张床上的声音,意指现在能近距离交流。
- 人情:人的情感。
- 音韵:声音和韵律。
- 笙竽:古代的两种乐器。
- 醉乡:指醉酒的状态或梦境。
翻译
在碧绿的树下,蝉鸣之后,烟云似乎改变了容颜。 凄凉的声音引来了秋天的气息,芳草在日夜之间渐渐变黄。 古槐树夹道喧闹,临池时想起垂柳。 离别的人落下回忆的泪水,有志之士激发起坚强的意志。 过去听说因山川阻隔而难以相见,现在却能听到同一张床上的声音。 人的情感随着所遇而变,声音和韵律又岂能与平常不同。 因此,我将这声音比作笙竽,送我游走于醉乡之中。
赏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对乐天(白居易)赠诗的答谢之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慨。诗的前半部分通过秋蝉、芳草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充满秋意的氛围,后半部分则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交流方式,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珍贵和不变。最后,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比作笙竽之音,寄托于醉乡之中,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境。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822篇诗文
刘禹锡的其他作品
- 《 和郓州令狐相公春晚对花 》 —— [ 唐 ] 刘禹锡
- 《 郡内书情献裴侍中留守 》 —— [ 唐 ] 刘禹锡
- 《 送太常萧博士弃官归养赴东都 》 —— [ 唐 ] 刘禹锡
- 《 故相国燕国公于司空挽歌二首 》 —— [ 唐 ] 刘禹锡
- 《 答柳子厚 》 —— [ 唐 ] 刘禹锡
- 《 荅表臣赠别二首 》 —— [ 唐 ] 刘禹锡
- 《 鄂渚留别李二十一表臣大夫 》 —— [ 唐 ] 刘禹锡
- 《 敬酬微 》 —— [ 唐 ] 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