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相公见示新栽蕙兰二草之什兼命同作
上国庭前草,移来汉水浔。
朱门虽易地,玉树有馀阴。
艳彩凝还泛,清香绝复寻。
光华童子佩,柔软美人心。
惜晚含远思,赏幽空独吟。
寄言知音者,一奏风中琴。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上国:指京城。
- 汉水浔:汉水边。浔,水边。
- 朱门:古代富贵人家的宅第,因其门多漆为朱红色,故称。
- 玉树:传说中的仙树,比喻才貌之美。
- 艳彩:鲜艳的色彩。
- 清香:清淡的香味。
- 光华:光彩照人。
- 童子佩:童子所佩戴的饰物,这里比喻蕙兰的美丽。
- 柔软:温柔和顺。
- 美人心:指美好的心灵。
- 惜晚:惋惜时光的流逝。
- 赏幽:欣赏幽静之美。
- 知音者:懂得欣赏的人。
- 风中琴:在风中弹奏的琴声,比喻高雅的艺术。
翻译
在京城的庭院前,我种下了蕙兰二草,它们是从汉水边移植而来。虽然朱门宅第可以易地而建,但玉树的余荫却依旧丰盈。这些花草的艳丽色彩既凝重又泛着光泽,清香淡雅,难以寻觅其踪。它们的光彩照人,如同童子佩戴的饰物,温柔和顺,触动着人们美好的心灵。我惋惜时光的流逝,含着对远方的思念,独自欣赏这幽静之美,空自吟咏。寄语那些懂得欣赏的知音,愿你们在风中弹奏一曲高雅的琴声。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蕙兰二草的美丽与高雅,通过“朱门”、“玉树”等意象展现了其不凡的出身与气质。诗中“艳彩凝还泛,清香绝复寻”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和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花草的艳丽与清香。后文则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对远方思念的情感,以及对知音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高雅艺术的追求。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8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