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禅院避暑联句

歊蒸何处避,来入戴颙宅。 逍遥脱单绞,放旷抛轻策。 爬搔林下风,偃仰涧中石。 残蝉烟外响,野鹤沙中迹。 到此失烦襟,萧然揖禅伯。 藤悬叠霜蜕,桂倚支云锡。 清阴竖毛发,爽气舒筋脉。 逐幽随竹书,选胜铺苮席。 鱼跳上紫芡,蝶化缘青壁。 心是玉莲徒,耳为金磬敌。 吾宗昔高尚,志在羲皇易。 岂独断韦编,几将刓铁擿。 天书既屡降,野抱难自适。 一入承明庐,盱衡论今昔。 流光不容寸,斯道甘枉尺。 既起谢儒玄,亦翻商羽翼。 封章帷幄遍,梦寐江湖白。 摆落函谷尘,高欹华阳帻。 诏去云无信,归来鹤相识。 半病夺牛公,全慵捕鱼客。 少微光一点,落此芒磔索。 释子问池塘,门人废幽赜。 堪悲东序宝,忽变西方籍。 不见步兵诗,空怀康乐屐。 高名不可效,胜境徒堪惜。 墨沼转疏芜,玄斋踰阒寂。 迟迟不可去,凉飔满杉柏。 日下洲岛清,烟生苾刍碧。 俱怀出尘想,共有吟诗癖。 终与净名游,还来雪山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歊蒸(xiāo zhēng):热气蒸腾。
  • 戴颙(Dài Yóng):人名,南朝宋画家。
  • 单绞:单薄的衣衫。
  • 轻策:轻便的手杖。
  • 偃仰:仰卧。
  • 禅伯:禅师。
  • 霜蜕:霜降后脱落的树皮。
  • 云锡:云中的锡杖,指高僧的法器。
  • 金磬:金属制的打击乐器,常用于佛教仪式。
  • 羲皇易:指古代的易经,羲皇即伏羲,传说中易经的创始人。
  • 韦编:古代用韦(熟牛皮)编联的书籍,指书籍。
  • 刓铁擿(wán tiě tī):磨损铁制的书签,形容读书勤奋。
  • 承明庐:指朝廷的官署。
  • 盱衡(xū héng):观察,审视。
  • 苮席:草席。
  • 紫芡(qiàn):一种水生植物。
  • 蝶化:蝴蝶变化。
  • 玉莲:比喻清净的心灵。
  • 金磬敌:与金磬相抗衡,指禅修的境界。
  • 谢儒玄:指放弃儒学和玄学。
  • 商羽翼:指商朝的羽翼,比喻辅佐。
  • 函谷尘:函谷关的尘埃,指尘世的烦恼。
  • 华阳帻(zé):华阳地区的头巾,指隐居的生活。
  • 芒磔索(máng zhé suǒ):光芒四射的样子。
  • 幽赜(zé):深奥难懂的事物。
  • 东序宝:东边的宝物,指珍贵的物品。
  • 西方籍:西方的书籍,指佛教经典。
  • 步兵诗:指魏晋时期阮籍的诗。
  • 康乐屐(jī):康乐时期的鞋,指古代的遗物。
  • 墨沼:墨池,指学习的地方。
  • 玄斋:深奥的居室,指修行的地方。
  • 凉飔(sī):凉风。
  • 苾刍(bì chú):佛教中的比丘。
  • 净名游:指与高僧一起游历。
  • 雪山:指佛教中的圣山。

翻译

在何处可以避开这热气蒸腾的天气?来到戴颙的宅院。在这里可以自由自在地脱下单薄的衣衫,抛开轻便的手杖。在林中感受微风,仰卧在涧中的石头上。残余的蝉声在烟雾外响起,野鹤在沙中留下踪迹。到了这里,心中的烦恼都消失了,可以轻松地向禅师致敬。藤上挂着霜后脱落的树皮,桂树旁是高僧的云锡。清凉的阴影使毛发竖立,爽气舒展了筋脉。随着幽静的竹林读书,选择胜地铺设草席。鱼儿跳上紫色的芡叶,蝴蝶在青壁上变化。心灵如同玉莲一般纯净,耳朵与金磬相抗衡。我的宗族昔日追求高尚,志在研究古代的易经。不仅读书勤奋,几乎将铁制的书签都磨损了。天书虽然屡次降下,但野外的抱负难以自适。一旦进入朝廷的官署,就会审视论今昔。流光不容寸,这条道路甘愿枉尺。既放弃儒学和玄学,也翻阅商朝的羽翼。封章遍布帷幄,梦寐中江湖一片白。摆脱函谷关的尘埃,高高地戴上华阳的头巾。诏书去后无信,归来时鹤儿相识。半病中夺走牛公,全然慵懒不愿捕鱼。少微星光一点,落下这光芒四射的样子。释子询问池塘,门人废弃深奥难懂的事物。悲伤地看着东边的宝物,忽然变成西方的书籍。不见步兵的诗,空怀康乐时期的鞋。高名不可效仿,胜境只能珍惜。墨池变得疏芜,玄斋更加寂静。迟迟不愿离去,凉风满山柏。日下洲岛清,烟生比丘碧。我们都怀有出尘的想法,共有吟诗的癖好。最终与高僧一起游历,还来雪山寻找。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北禅院避暑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禅修境界的追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玉莲”、“金磬”等,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禅修体验。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尘世烦恼的厌倦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体现了唐代士人追求心灵净土的精神风貌。

皮日休

皮日休

唐襄阳人,字逸少,后改袭美,早年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等。懿宗咸通八年擢进士第。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交游唱和,人称皮陆。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僖宗乾符五年,黄巢军下江浙,日休为巢所得,任为翰林学士。巢败,日休下落不明,或云为朝廷所杀,或云为巢所杀,或云至吴越依钱镠,或云流寓宿州。有《皮子文薮》、《松陵集》。 ► 4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