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祓禊洛滨

三月草萋萋,黄莺歇又啼。 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 禊事修初半,游人到欲齐。 金钿耀桃李,丝管骇凫鹥。 转岸回船尾,临流簇马蹄。 闹翻扬子渡,蹋破魏王堤。 妓接谢公宴,诗陪荀令题。 舟同李膺泛,醴为穆生携。 水引春心荡,花牵醉眼迷。 尘街从鼓动,烟树任鸦栖。 舞急红腰软,歌迟翠黛低。 夜归何用烛,新月凤楼西。
拼音

所属合集

#上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祓禊(fú xì):古代中国的一种祭祀活动,通常在春季进行,目的是祈求健康和消除疾病。
  • 黄莺:一种鸟类,常在春天鸣叫。
  • 柳桥:以柳树为特色的桥梁。
  • 沙路:铺有沙子的道路。
  • 金钿(jīn diàn):古代妇女头饰的一种,用金属制成,形状像花朵。
  • 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 凫鹥(fú yī):指野鸭和鸥鸟。
  • 扬子渡: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
  • 魏王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是古代洛阳城外的一个堤坝。
  • 谢公:指谢安,东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 荀令:指荀彧,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谋士。
  • 李膺:东汉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 穆生:东汉时期的文学家。
  • 红腰:指舞女纤细的腰肢。
  • 翠黛:古代妇女用来画眉的颜料,这里指女子的眉毛。
  • 凤楼:指宫中的楼阁。

翻译

三月的草地绿意盎然,黄莺时而停歇时而鸣叫。晴朗的日子里,柳桥上飘着轻絮,沙路上干净无泥。春祭的活动刚刚进行到一半,游人们几乎都到齐了。金色的头饰在桃李花间闪耀,音乐声让野鸭和鸥鸟都感到惊奇。船只转弯靠岸,马蹄声在河边密集响起。热闹非凡的扬子渡,人们踏破了魏王堤。歌妓们参加了谢公的宴会,诗篇由荀令题写。船上与李膺一同泛舟,穆生携带了美酒。河水激荡着春心,花朵牵引着醉眼。街道上的尘土随着鼓声飞扬,烟雾中的树木任由乌鸦栖息。舞蹈中舞女的腰肢柔软,歌声中女子的眉毛低垂。夜晚归去无需点烛,新月已在凤楼西侧升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春天祓禊活动的盛况,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人们的欢乐。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活动,如草地、黄莺、柳桥、沙路、金钿、丝管等,构成了一幅热闹而和谐的春日图景。诗人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如“金钿耀桃李”、“丝管骇凫鹥”等,巧妙地传达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和人们的愉悦心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独特魅力。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