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书

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 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 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 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 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 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 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 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 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 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 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 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禾黍 (hé shǔ):泛指谷物。
  • 稂莠 (láng yǒu):杂草。
  • (zī):生长。
  • (wěi):枯萎。
  • 荣枯 (róng kū):繁荣与衰败。
  • 等夷 (děng yí):同等。
  • 茫茫 (máng máng):广阔无边的样子。
  • 无乃 (wú nǎi):岂不是。
  • 无私 (wú sī):没有偏私。
  • 用置 (yòng zhì):使用和安置。
  • 奈何 (nài hé):如何。
  • 忠邪 (zhōng xié):忠诚与奸邪。
  • 优游 (yōu yóu):悠闲自得。
  • 盛业 (shèng yè):伟大的事业。
  • 萧京辈 (xiāo jīng bèi):指西汉末年的忠臣,如萧望之、京房等。
  • 祸机 (huò jī):灾祸的机缘。
  • 元成纪 (yuán chéng jì):指汉元帝和汉成帝的时期。

翻译

谷物和杂草,在雨水中一同生长。桃树和李树与荆棘,在霜降的夜晚一同枯萎。草木虽然有区别,但它们的繁荣与衰败却是同等的。广阔的天地之意,岂不是太过无私?小人与君子,各有其适宜的使用和安置。如何能像西汉末年那样,忠臣与奸邪都被信任。如果完全信任忠臣,早就能断绝奸邪之臣的窥视。如果完全信任奸邪,早就能让忠臣知晓。悠闲自得而不断绝,伟大的事业日渐衰败。痛心啊,萧望之、京房等人,最终还是陷入了灾祸的机缘。每次读到汉元帝和汉成帝的时期,都令人感到愤愤不平,悲从中来。寄语治理国家的人,不能学习天时的无私。寄语作为臣子的人,可以以此为鉴。

赏析

这首诗通过自然现象的对比,隐喻了政治上的忠奸问题。白居易以禾黍与稂莠、桃李与荆棘的共生共灭,比喻了忠臣与奸邪在朝廷中的并存。他批判了西汉末年朝廷对忠奸不分的情况,表达了对忠臣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国家衰败的忧虑。诗中“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一句,既是对自然法则的感慨,也是对政治现实的讽刺。最后,诗人寄语于国君和臣子,希望他们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明辨忠奸,以保国家长治久安。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白居易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