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朗满晦三上人

一别东林三度春,每春常似忆情亲。 头陀会里为逋客,供俸班中作老臣。 清净久辞香火伴,尘劳难索幻泡身。 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头陀:(tóu tuó) 指苦行僧,这里特指在寺庙中修行的僧人。
  • 逋客:(bū kè) 指逃亡者或避世者,这里指作者自己。
  • 供俸班:指朝廷中负责祭祀的官员。
  • 老臣:指年长的官员。
  • 清净:指心灵的宁静和纯洁。
  • 香火伴:指共同在寺庙中修行的僧侣。
  • 尘劳:指世俗的烦恼和劳苦。
  • 幻泡身:比喻生命短暂和虚幻。
  • 僧社:指僧侣们聚集的地方。
  • 题桥:指在桥上题诗。

翻译

自从离开东林寺,已经过去了三个春天,每到春天,我总是深情地回忆起那里的亲如家人的情感。在头陀会中,我是一个逃避世俗的隐士;而在朝廷的供俸班里,我是一个年迈的官员。我已经久违了那份清净,不再与香火相伴;而尘世的劳苦却难以寻找到那虚幻如泡影的生命。最让我感到惭愧的是,在僧社题桥的地方,十八人的名字中,如今只剩下我一人。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东林寺旧日生活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无奈和厌倦。诗中,“头陀会里为逋客”与“供俸班中作老臣”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末句“十八人名空一人”更是以凄凉的笔触,抒发了对往昔同伴的思念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白居易诗歌的深沉与内敛。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