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山人歌

城中山人常苦多,山中山人常苦少。 我来杖策入山中,山人门外迹如扫。 闻道长安方大索,髡钳赭尽荷衣色。 今朝司狱中书,昨日平津座上客。 大国并容何事无,防川防口无乃渝。 山人有山归亦得,慎莫出走越与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杖策:拄着拐杖。
  • 迹如扫:形容足迹稀少,好像被扫过一样。
  • 大索:大规模搜捕。
  • 髡钳赭:古代刑罚,剃去头发并用铁圈束颈,穿着赭色的囚衣。
  • 荷衣:指平民的服装。
  • 司:古代官名,此处指掌管监狱的官员。
  • 平津座上客:指在平津(地名)的宴会上受到款待的客人。
  • 防川防口:比喻防止言论自由,如同防止河水泛滥。
  • :改变,违背。
  • 越与胡:指边远地区,越指越国,胡指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

翻译

城里的山人常常因为人多而苦恼,山中的山人却常常因为人少而苦恼。 我拄着拐杖走进山中,却发现山人的家门外面足迹稀少,仿佛无人来过。 听说长安城正在大规模搜捕,那些被剃发束颈、穿上赭色囚衣的人,他们的平民服装已不复存在。 今天监狱中的记录,记载着昨天还是平津宴会上的贵宾。 大国之中,无所不包,何事没有,防止言论自由,如同防止河水泛滥,难道不会有所违背吗? 山人啊,你既然有山可以归去,就谨慎行事,不要出走去到边远的越国或胡地。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城中山人与山中山人的生活状态,揭示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公。诗中“大索”、“髡钳赭”等词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严酷现实,而“防川防口”则隐喻了对言论自由的压制。最后,诗人劝诫山人归隐山林,不要出走,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透露出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

于慎行

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 13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