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王仲木从梅侍御西征奏凯北旋赋此壮之

十年裘马客长安,杖荣从军戍贺兰。 桓典霜威开幕府,陈琳檄草据征鞍。 铙歌出塞边沙白,烽火登城汉帜丹。 谁道护羌诸校在,功成今日属儒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裘马:指穿着华贵衣服,骑着骏马,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 长安:古都城名,今陕西省西安市,此处借指明朝都城北京。
  • 杖荣:指拿着荣誉,即以荣誉为杖,意指因功勋卓著而受到尊崇。
  • 戍贺兰:戍守贺兰山,贺兰山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 桓典:东汉末年名将,以严明著称。
  • 霜威:严酷的威严,比喻严厉的军令或执法。
  • 开幕府:设立军事指挥机构。
  • 陈琳:东汉末年文学家,擅长撰写檄文。
  • 檄草: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声讨等的文书。
  • 据征鞍:指在征战的马鞍上撰写檄文,形容军旅中的文武双全。
  • 铙歌: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此处指军乐。
  • 边沙白:边疆的沙地因战事频繁而显得荒凉。
  •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
  • 汉帜丹:指汉军的旗帜,丹色象征着战斗的激烈和胜利的喜庆。
  • 护羌:指保护羌族,羌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
  • 诸校:指军队中的各级军官。
  • 儒冠:儒者的帽子,代指文人或儒将。

翻译

十年间,你作为裘马客在长安过着奢华的生活,如今却因功勋卓著而执掌荣誉,戍守在贺兰山边。你的军令如桓典般严明,在开幕府中展现霜威;你在征鞍上撰写陈琳般的檄文,文武双全。出塞时,军乐响起,边疆的沙地显得格外荒凉;登上城楼,烽火连天,汉军的旗帜在战火中显得格外鲜艳。谁说只有武将才能护羌,今日功成,正是你这位儒将的荣耀。

赏析

这首作品赞颂了王仲木从军西征的英勇事迹和文武双全的才能。诗中通过对比王仲木过去在长安的奢华生活与现在戍守边疆的英勇形象,突出了他的转变和成就。同时,通过历史人物桓典和陈琳的典故,强调了王仲木的军事才能和文学才华。最后,诗句“功成今日属儒冠”表达了对王仲木作为儒将取得辉煌成就的赞美。

于慎行

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 13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