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河舟中有怀可大时亦从江右北上

孤帆遥夜倚汀洲,却望天南忆旧游。 越水吴山何处梦,楚江燕月此时舟。 鸿声欲断三秋信,海色遥含两地愁。 同去长安不同到,与谁先上酒家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潞河:古代河流名,今已不存,大致位于今北京市通州区一带。
  • 孤帆:指单独的一艘船。
  • 汀洲:水边的小洲。
  • 越水吴山:泛指江南地区的水山。
  • 楚江:指长江中游地区,古楚国的河流。
  • 燕月:燕地的月亮,燕地指今河北省北部一带。
  • 鸿声:鸿雁的叫声,常用来象征书信或消息。
  • 三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深秋。
  • 海色:这里指河面或湖面的景色。
  • 两地愁:指作者和友人分别在不同的地方,都感到忧愁。
  • 长安:古代都城,今西安,这里泛指京城。

翻译

孤舟在长夜中缓缓靠近汀洲,我遥望南方,回忆起往昔的游历。 江南的美景在梦中何处寻觅,此刻我乘舟在楚江之上,月光照耀着燕地。 鸿雁的叫声似乎要断了秋天的消息,河面的景色远远地蕴含着两地的忧愁。 我们一同前往长安,却不能同到,不知将与谁先登上那酒家的楼阁。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孤独感。诗中通过“孤帆”、“汀洲”、“越水吴山”等意象,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遥远,以及对江南旧游的回忆。后两句通过“鸿声”和“海色”表达了深秋的凄凉和两地相思的愁绪。结尾的“长安”和“酒家楼”则暗示了对未来相聚的期盼与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语言凝练,展现了明代诗人于慎行的高超艺术表现力。

于慎行

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 13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