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老妇歌

·
渔阳老妇白发多,去年归自斡难河。 自言本是田家女,少小姿容众推许。 父母求婚来大都,朱门许嫁不须臾。 良人系出蒙古部,阿翁仕元作枢副。 当时误信媒妁言,论财竟作偏房妇。 含羞俯首半载余,天上兵来北击胡。 百口仓皇夜出塞,散入匈奴部落居。 偷生强欲随风土,旋绾盘头学胡语。 区脱沙中逐井泉,琵琶马上调歌舞。 岂无肉食充黄粱,亦有酥酪为酒浆。 族类不同天性异,触物时时怀故乡。 况当夫死子尚幼,风沙易得红颜丑。 归心一片竟谁知,绝漠穷荒零落久。 前年天子亲北征,单于纳款烟尘清。 往来信使无虚月,老身遂得离边庭。 提携二子到乡邑,村墟改变无亲戚。 吞悲暗忆别家时,别时十七今七十。 角尖高帽窄衣裳,半臂珠络红缨长。 儿童乍见皆掩笑,元季都人同此妆。 今日官家有恩例,给与牛羊赐田地。 太平衣食足耕桑,且保白骨埋渔阳。 独惜生来命何薄,虚掷春光向沙漠。 寄语邻家窈窕娘,早嫁无如故乡乐。
拼音分享图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斡难河(wò nán hé):河流名,位于今蒙古国境内。
  • 大都:元朝的首都,即今北京。
  • 枢副:官职名,指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 媒妁(méi shuò):媒人,介绍婚姻的人。
  • 偏房:妾室,非正室。
  • 区脱(qū tuō):边远地区。
  • 黄粱:指精美的食物。
  • 酥酪:一种用牛奶或羊奶制成的食品。
  • 单于(chán yú):古代匈奴的君主称号。
  • 纳款:投降,归顺。
  • 烟尘:战争的烟尘,比喻战乱。
  • 角尖高帽:一种特殊的帽子,尖顶。
  • 半臂:一种短袖的衣服。
  • 珠络:用珠子串成的装饰品。
  • :帽带。

翻译

渔阳的老妇人白发苍苍,去年从斡难河归来。她自称本是农家女,年轻时美貌被众人称赞。父母为她求婚来到大都,很快就被朱门大户许配。她的丈夫出身蒙古部族,公公在元朝担任枢副。当时被媒人误导,最终成为偏房。含羞忍辱过了半年,天兵北上来攻打胡人。全家慌忙连夜逃出塞外,分散居住在匈奴部落。为了生存,她强迫自己适应当地风俗,学习胡语,盘头。在沙区寻找水源,马背上弹奏琵琶,跳舞。虽然有肉食和酥酪,但她时常怀念故乡。丈夫死后,儿子尚幼,风沙使她容颜憔悴。她心中渴望归乡,但无人知晓,孤独地在荒漠中度过多年。前年天子北征,单于投降,战乱平息。信使往来不断,她终于得以离开边疆。带着两个儿子回到故乡,村庄已变,无亲无故。她暗自回忆离家的情景,那时十七岁,如今已七十。她穿着角尖高帽和窄衣裳,半臂上挂着珠络,红缨长长。孩子们初次见到都笑,因为这是元朝时期的装扮。现在官家有恩典,赐予牛羊和田地。太平盛世,她可以安心耕种,保住白骨埋在渔阳。她只是惋惜自己的命运,春光虚度在沙漠。她告诉邻家的少女,早日嫁人,还是故乡最快乐。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渔阳老妇的口述,展现了她从青春少女到白发老妇的悲惨命运。诗中,老妇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民族融合的艰辛。她的故事充满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老妇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个人的无奈。结尾处,老妇对邻家少女的忠告,更是对和平与家乡的深切向往。

周忱

明江西吉水人,字恂如,号双崖。永乐二年进士。次年,预读书文渊阁之选。与修《永乐大典》,历刑部主事、员外郎。宣德五年,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江南尤甚,思得才力重臣前往整理,以杨荣荐,迁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总督税粮。在任二十二年,常屏去驺从,巡行村落,问民疾苦。理欠赋,改税法,屡请减免江南重赋。与苏州知府况钟反复计算,将苏州一府赋自二百七十七万石减至七十二万余石。他府以次减。官至工部尚书,仍巡抚。有《双崖集》。卒谥文襄。 ► 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