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度岭二首

滇南历尽又黔中,鸟道依然入碧空。 石磴磷磷芳藓渍,松林霭霭翠烟笼。 山僧伐石修危路,野老诛茅葺旧宫。 直到凌虚台上望,俨如身世在崆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滇南:指云南南部。
  • 黔中:指贵州中部。
  • 鸟道:形容道路险峻,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路径。
  • 碧空:蓝天。
  • 石磴:石阶。
  • 磷磷:形容石头表面不平整,有棱角。
  • 芳藓渍:苔藓覆盖,显得湿润。
  • 松林霭霭:松树林中雾气缭绕的样子。
  • 翠烟笼:绿色的烟雾笼罩。
  • 山僧:山中的僧人。
  • 伐石:采石。
  • 修危路:修整险峻的道路。
  • 野老:山野中的老人。
  • 诛茅葺旧宫:割除茅草,修缮旧的建筑。
  • 凌虚台:高耸入云的台子。
  • 俨如:宛如,好像。
  • 崆峒:古代传说中的仙山,这里形容高远、神秘的地方。

翻译

我走过了云南南部,又来到了贵州中部,那险峻的道路依旧通向蓝天。石阶上覆盖着湿润的苔藓,松树林中雾气缭绕,绿色的烟雾笼罩着一切。山中的僧人采石修整险峻的道路,山野中的老人割除茅草,修缮旧的建筑。直到我登上那高耸入云的台子,眺望四周,仿佛自己置身于神秘的仙山之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穿越滇南和黔中的旅途经历,通过“鸟道”、“石磴”、“松林”等意象,生动地表现了旅途的艰险和自然景观的壮美。诗中“山僧伐石修危路,野老诛茅葺旧宫”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凌虚台”上的远望,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神秘。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李学一

李学一,字万卿,号文轩。归善(今广东惠阳)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一五五八)举人,明穆宗隆庆二年(一五六八)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刑科给事中。历任湖广参议、贵州提学副使。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三四、吴道镕《广东文徵作者考》卷四有传。李学一诗,以张友仁一九四八年手抄本《文轩公集》为底本。 ► 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