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怀五十三首
屏迹衡门下,久于世物违。
君子抱大道,动静贵知机。
躬耕足我食,妇蚕充我衣。
万事付不理,云林日因依。
湘水有怀石,首山有采薇。
大节固莫夺,天命亦何非。
子真千古士,愿与尔同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屏迹:隐居,不露踪迹。
- 衡门:简陋的门,指隐居的地方。
- 世物:世俗的事物。
- 知机:洞察事物的微妙变化,这里指顺应自然。
- 躬耕:亲自耕种。
- 妇蚕:指妻子养蚕。
- 付不理:置之不理,不关心。
- 云林:云雾缭绕的树林,指隐居的环境。
- 湘水有怀石:湘水边的石头,象征着怀念和坚贞。
- 首山有采薇:首山上的薇草,古代隐士常采食,象征隐居生活。
- 大节:重要的原则或节操。
- 莫夺:不可动摇。
- 天命:天意,命运。
- 子真:古代隐士的代称。
翻译
隐居在简陋的门下,已经很久不与世俗的事物接触。君子怀抱着伟大的道理,无论是行动还是静止,都贵在能洞察事物的微妙变化。亲自耕种足以供给食物,妻子养蚕足以供给衣物。将万事置之不理,每天与云雾缭绕的树林为伴。湘水边的石头让我怀念,首山上的薇草让我采食。重要的原则和节操是不可动摇的,天意又有什么不对呢?子真是千古的士人,我愿与你一同归隐。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足,以及对世俗的超然态度。诗中,“屏迹衡门下”展现了诗人的隐居状态,“躬耕足我食,妇蚕充我衣”则描绘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场景。通过对湘水怀石、首山采薇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淡漠。最后,诗人以“子真千古士,愿与尔同归”作结,表达了对古代隐士的敬仰和与之同归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对高尚节操和隐逸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