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诗咏荆轲

荆轲战国士,志欲摈秦嬴。 适逢燕太子,尊之位上卿。 欲报强秦雠,慷慨赴咸京。 药淬匕首利,怀之乃西行。 临岐惨将别,清吹飘华缨。 忽尔哀筑起,座上悲群英。 涕下不可遏,乃复为羽声。 壮士志激烈,誓死不顾生。 白虹忽贯日,见者心为惊。 挟彼秦舞阳,同取盖世名。 函封督亢图,拜献秦王庭。 利刃揕豪主,愁云压重城。 惜哉事莫济,徒然费经营。 白兹速燕亡,咄嗟何所成。 至今易水歌,徒伤千古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bìn):排斥,排除。
  • (yíng):秦国的姓氏。
  • 适逢:恰好遇到。
  • 尊之位上卿:给予他很高的地位。
  • 强秦雠 (chóu):强大的秦国的仇敌。
  • 咸京:指秦国的都城咸阳。
  • 药淬 (cuì):用药水淬火,使匕首更加锋利。
  • 临岐:面临分别的岔路口。
  • 清吹:清风。
  • 华缨:华丽的帽带。
  • 哀筑:悲伤的筑声。
  • 羽声:高亢的声音。
  • 白虹贯日:形容壮烈的行为,如同白虹贯穿太阳。
  • (xié):携带。
  • 秦舞阳:荆轲的同伴。
  • 督亢图:地图,此处指荆轲用来接近秦王的借口。
  • (zhèn):刺。
  • 豪主:指秦王。
  • 愁云压重城:形容形势严峻。
  • :成功。
  • 徒然:白白地。
  • 咄嗟 (duō jiē):叹息声。

翻译

荆轲是战国时期的勇士,他的志向是要排除秦国的统治。恰好遇到了燕太子,被尊为上卿。为了报答燕太子,他决心去咸阳对抗秦国。他用药物淬炼匕首使其更加锋利,然后带着它西行。在分别的岔路口,清风吹动着他的华丽帽带,突然响起了悲伤的筑声,让在座的英雄们感到悲伤。泪水止不住地流下,他的声音变得高亢。壮士的心志激烈,誓死不顾生命。突然,一道白虹贯穿太阳,看到的人都被惊吓。他带着同伴秦舞阳,一同去争取盖世的名声。他们带着封好的督亢地图,去秦王的宫廷献上。用锋利的匕首刺向秦王,但事情未能成功,只是白白地费了心机。这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叹息声中什么也做不成。直到现在,易水边的歌声,仍然让人感到千年的悲伤。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荆轲刺秦的壮烈事迹,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荆轲的英勇和悲壮。诗中“白虹贯日”等意象,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荆轲的决心和牺牲。同时,诗人的悲悯之情也贯穿全诗,表达了对荆轲失败和燕国灭亡的深切哀悼。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是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深情致敬。

李贤(原德)

明河南邓州人,字原德。宣德八年进士。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贤竟不往。正统时为文选郎中,从英宗北征,师覆脱还。景泰初拜兵部侍郎,转户部,又转吏部。英宗复位,入直文渊阁,预机务。旋进尚书。曹钦叔侄反时,几被杀害。宪宗立,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以惜人才开贤路为急务,名臣多所识拔。卒谥文达。曾奉敕编《大明一统志》,有《古穰集》、《天顺日录》。 ► 3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