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
垄水何年垄头别,不在山中亦呜咽。 征人塞耳马不行,未到垄头闻水声。 谓是西流入蒲海,还闻北去绕龙城。 垄东垄西多屈曲,野麋饮水长簇簇。 胡兵夜回水旁住,忆著来时磨剑处。 向前无井复无泉,放马回看垄头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lǒng):田间稍稍高起的小路,这里指田间的水道。
  • 呜咽(wū yè):低声哭泣,也形容凄切的水声或丝竹声。
  •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 塞耳:堵住耳朵,形容不愿听或听不见。
  • 蒲海:即蒲昌海,今称罗布泊,位于新疆。
  • 龙城:古代匈奴的祭天之处,故址在今蒙古国境内。
  • 屈曲:弯曲,曲折。
  • 野麋:即野鹿。
  • 簇簇:聚集成团或成堆。
  • 胡兵: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这里指边疆的士兵。
  • 夜回:夜间返回。
  • 磨剑处:指士兵出征前磨剑的地方,象征着战争的准备或回忆。

翻译

垄水何时与垄头分别,不在山中也能听到它的呜咽声。 出征的军人堵住耳朵,马儿不愿前行,还未到垄头已能听见水声。 人们说它是向西流入蒲海,还听说它向北绕过龙城。 垄东垄西都是曲折的,野鹿在水中饮水,成群聚集。 胡兵夜间返回水边驻扎,回忆起出征前磨剑的地方。 前方既无井也无泉,放马回头望向垄头的树。

赏析

这首作品以垄水为线索,描绘了边疆征人的孤寂与回忆。诗中,“垄水”不仅是自然景物,也象征着征人的思乡之情和战争的残酷。通过“征人塞耳马不行”和“胡兵夜回水旁住”等细节,展现了征人的无奈与边疆生活的艰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征人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王建

王建

王建(生卒年不详),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约64岁为光州刺史。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 ► 5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