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支行
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
万乘亲推双阙下,千官出饯五陵东。
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
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
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
报雠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
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
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
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
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
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
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
拼音
序
这首边塞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王维时年二十一岁。燕支,即燕支山,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诗歌的主人公是一位出征边关的将军。全诗描写了将军出征、行军、战斗、获胜的全过程,表现出了出征将军的英雄气概和报国壮志,全诗洋溢着热烈昂扬的报国热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燕支:古代地名,在今甘肃省境内,此处指边疆地区。
- 谒帝:朝见皇帝。
- 明光宫:汉代宫殿名,此处代指皇帝的居所。
- 万乘:指皇帝。
- 双阙:古代宫殿前的两座楼台,象征皇权。
-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此处泛指京城附近。
- 甲第:豪华的宅第。
- 金门:汉代宫门名,此处指朝廷。
- 玉塞:指边疆的关塞。
- 卫霍:指汉代名将卫青和霍去病。
- 贰师:指汉代将军李广利,曾任贰师将军。
- 赵魏燕韩:战国时期的四个国家,此处泛指中原地区。
- 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地区。
- 咆勃:愤怒的样子。
- 尝胆: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 刮骨:形容极度的痛苦或决心。
- 画戟雕戈:装饰华丽的武器。
- 大旆:大旗。
- 叠鼓:连续敲鼓。
- 瀚海:古代对北方大沙漠的称呼。
- 鸣笳:吹奏笳(一种乐器)。
- 天山:山脉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 麒麟锦带:华丽的腰带。
- 吴钩:古代吴地产的弯刀,此处指武器。
- 飒沓:形容马跑得快。
- 青骊:青黑色的马。
- 紫骝:赤色的马。
- 天骄:指匈奴,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
- 月支:古代西域国名,此处指敌人的首领。
- 伐谋:用智谋取胜。
翻译
唐朝的王维写下这首《燕支行》,描绘了一位汉家天将的英勇与忠诚。这位将军才华横溢,雄壮非凡,他来到京城朝见皇帝,皇帝亲自在双阙下为他送行,千官也在五陵东为他饯行。他誓言放弃豪华的宅第,身披金甲,立志成为边疆的坚固长城。他的才华堪比卫青和霍去病,而朝廷中无人能比他的功绩。
中原地区的士兵强壮有力,关西的侠少们愤怒而勇敢。他们为了报仇,愿意忍受尝胆之苦,饮酒也不怕刮骨疗伤。他们手持华丽的武器,大旗在黄尘中飘扬。鼓声连绵,仿佛翻腾的瀚海波涛,笳声响起,震动着天山的月亮。
士兵们身佩麒麟锦带,手持吴钩,骑着青黑色的马和赤色的马,英姿飒爽。他们挥剑斩断敌人的手臂,凯旋归来,共同饮酒庆祝胜利。汉军士气高昂,一当百,敌人的骑兵相看,既哭又愁。虽然命令他们赴汤蹈火,但最终知道,上将总是先以智谋取胜。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汉家天将的英勇形象,通过对战争场面的生动刻画,展现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和忠诚勇敢。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生动的比喻,如“誓辞甲第金门里,身作长城玉塞中”等,表达了将军的忠诚与牺牲精神。同时,通过对战争细节的描写,如“画戟雕戈白日寒”、“拔剑已断天骄臂”,增强了诗歌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张力。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激昂,体现了王维诗歌中少见的豪放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