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呈家兄

去年除夕色未槁,今年除夕兄已老。 小弟朱颜不如昨,但说穷通无丑好。 山中茅屋二十年,日月逝矣如奔川。 兄弟五男并四女,啜菽饮水同炊烟。 慈母年高白发少,二十孀居忧未了。 眼前黄口那得知,争觅梨栗相喧炊。 我年未老筋力衰,耒耜即付大头儿。 童牛生角禾登垄,为我且给通家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gǎo):枯萎。
  • 穷通:指命运的好坏。
  • 啜菽饮水:形容生活清苦。
  • 黄口:指小孩。
  • 争觅:争相寻找。
  • 梨栗:指水果和坚果,这里泛指食物。
  • 喧炊:喧闹地做饭。
  • 耒耜(lěi sì):古代农具,这里指农活。
  • 大头儿:指大儿子。
  • 童牛生角:比喻事物发展成熟。
  • 登垄:指庄稼成熟。
  • 通家麋:指家庭中的小鹿,这里可能指家中的小动物或孩子。

翻译

去年除夕时,我的面色还未显老态,而今年除夕,兄长已经显老了。我的容颜也不如往昔,但我并不在意命运的好坏。在山中的茅屋里度过了二十年,岁月如奔流的河水般逝去。我们兄弟五人加上四个姐妹,过着清苦的生活,共同炊烟。慈母年事已高,白发不多,二十年来守寡的忧愁未了。眼前的小孩们哪能理解这些,争相寻找食物,喧闹地做饭。我虽然还未老,但体力已衰,农活就交给了大儿子。就像小牛长出了角,庄稼也成熟了,希望他能帮我照顾家中的小鹿。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去年和今年除夕的情景,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家庭成员的变化。诗中,“山中茅屋二十年”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也透露出对家庭生活的感慨。诗人的母亲虽年高但白发少,显示出她的坚强和不易。最后,诗人将农活交给大儿子,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对家庭责任的传承。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展现了家庭成员间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陈献章

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