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杂诗十二首

· 陈琏
关中号形胜,古称帝王都。 四塞地固险,三辅势匪孤。 河山相表里,土壤复膏腴。 九朝迭建国,雄丽称名区。 繄昔全盛日,孰不拟黄虞。 一朝运祚去,宫殿莽丘墟。 所恃竟安在,无乃昧良图。 在德不在险,斯言诚匪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关中: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
  • 形胜:地势优越。
  • 帝王都:古代帝王的都城。
  • 四塞:四面环山,形容地势险要。
  • 三辅:古代指京城周围的地区。
  • 河山:河流和山脉,泛指国家的疆域。
  • 表里:内外,指河山与土地的相互关系。
  • 膏腴:肥沃的土地。
  • 九朝:指多个朝代。
  • (y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强调。
  • 运祚(zuò):国家的命运和福祉。
  • 丘墟:废墟,荒废的地方。
  • (shì):依赖,依靠。
  • 良图:明智的计划或决策。

翻译

关中地区以其地势优越而闻名,自古以来就是帝王的都城。四面环山,地势险要,京城周围的地区也不孤立。河流和山脉相互映衬,土地肥沃。多个朝代在这里建立国家,其雄伟壮丽被称为名区。在全盛时期,谁不将其比作黄帝和虞舜的时代。然而一旦国家的命运和福祉离去,宫殿就变成了废墟。所依赖的究竟在哪里,难道不是因为缺乏明智的计划吗?在德行而非地势,这句话实在是真实不虚。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关中地区历史和地理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帝王都城辉煌与衰落的深刻感慨。诗中,“在德不在险”一句,强调了国家的兴衰不仅仅依赖于地理的险要,更在于统治者的德行和明智的治理。这种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重视内在的道德和智慧,而不仅仅是外在的条件。

陈琏

明广东东莞人,字廷器,别号琴轩。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入国子监。选为桂林教授。严条约,以身作则。永乐间历许州、扬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严惩。宣德初为南京国子祭酒。正统初任南京礼部侍郎。致仕。在乡逢黄萧养起义,建镇压制御之策。博通经史,以文学知名于时,文词典重,著作最多,词翰清雅。有《罗浮志》、《琴轩集》、《归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