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中偶赋

· 陈琏
都城二月礼闱开,海内英贤辐辏来。 丹穴嗈嗈鸣凤鸟,宛河濯濯见龙媒。 天朝科目超前代,午夜奎光烛上台。 圣主临轩思策士,儒臣奉诏共抡才。 棘闱严邃临高阁,藻鉴清明绝点埃。 经术政须求贾董,词华原不重邹枚。 蓝田美玉初离璞,沧海明珠已脱胎。 用世真儒当辈出,校文胜会屡叨陪。 红帘夜永销银烛,翠幕风寒醉玉杯。 早晚尚书催放榜,承恩又喜到蓬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礼闱: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所。
  • 辐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
  • 丹穴:传说中凤凰的栖息地。
  • 嗈嗈:形容鸟鸣声。
  • 鸣凤鸟:比喻才华出众的人。
  • 宛河:即黄河,比喻人才的涌现。
  • 龙媒:比喻英才。
  • 天朝:指明朝。
  • 科目:科举考试的科目。
  • 午夜奎光:午夜时分,星光璀璨,比喻科举考试的重要性。
  • 上台:指朝廷。
  • 临轩:皇帝在殿前接见群臣。
  • 策士:指应试的士子。
  • 儒臣:指文臣。
  • 抡才:选拔人才。
  • 棘闱:科举考试的考场。
  • 严邃:庄严而深邃。
  • 藻鉴:比喻选拔人才的标准。
  • 贾董:贾谊和董仲舒,都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 邹枚:邹衍和枚乘,都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
  • 蓝田美玉:比喻优秀的人才。
  • 沧海明珠:比喻杰出的人才。
  • 校文:评阅文章。
  • 叨陪:谦辞,表示陪伴他人。
  • 红帘:指科举考试的考场。
  • 翠幕:绿色的帷幕,这里指科举考试的场所。
  • 放榜:公布考试结果。
  • 蓬莱:神话中的仙境,比喻朝廷。

翻译

二月时分,都城的科举考场开放,海内外的英才如车辐般聚集而来。如同丹穴中鸣叫的凤凰,黄河边显露的龙媒,天朝的科举制度超越了前代,午夜的星光照亮了朝廷。圣明的君主在殿前思索着选拔士子,儒臣们奉旨共同选拔人才。考场庄严而深邃,选拔标准清明无尘。政治需要寻求贾谊和董仲舒这样的经术之士,而不重词华如邹衍和枚乘。蓝田的美玉初露锋芒,沧海的明珠已脱胎换骨。真正有用的儒生应当辈出,评阅文章的盛会我屡次有幸参与。红帘内夜深人静,银烛销尽,翠幕下风寒中醉饮玉杯。早晚尚书催促放榜,承蒙恩宠,我又一次喜悦地来到了朝廷。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朝科举考试的盛况,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典故,展现了科举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和庄严氛围。诗中,“丹穴鸣凤”、“宛河龙媒”等意象生动地比喻了应试者的才华横溢,而“蓝田美玉”、“沧海明珠”则进一步强调了选拔出的优秀人才。整首诗语言华丽,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赞美,也体现了对国家选拔人才的期待和喜悦。

陈琏

明广东东莞人,字廷器,别号琴轩。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入国子监。选为桂林教授。严条约,以身作则。永乐间历许州、扬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严惩。宣德初为南京国子祭酒。正统初任南京礼部侍郎。致仕。在乡逢黄萧养起义,建镇压制御之策。博通经史,以文学知名于时,文词典重,著作最多,词翰清雅。有《罗浮志》、《琴轩集》、《归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