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马嵬: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市西,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发生地。
- 渔阳鼙鼓:指安禄山起兵叛乱,渔阳是安禄山的根据地。
- 三挝:三次击鼓,这里指安禄山起兵的信号。
- 宛转峨眉:形容杨贵妃的美貌。
- 翠华:皇帝仪仗中一种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这里代指皇帝。
- 恨果:指杨贵妃因安禄山之乱而死,成为李隆基心中的遗憾。
- 芍药:一种花卉,这里可能指杨贵妃生前的美好。
- 愁花:指杨贵妃的命运多舛,如同愁苦的花朵。
- 生死心难隔:指即使生死相隔,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难以断绝。
- 人天路不遐:指人间与天界的距离并不遥远,暗示杨贵妃死后灵魂升天。
- 蜀道:指通往四川的道路,这里暗指李隆基逃往四川的路线。
- 锦袜:指杨贵妃的遗物,象征她的遗迹。
- 战骨化猿沙:指战乱中死去的士兵,他们的尸骨化为猿猴和沙土,形容战争的残酷。
翻译
安禄山的战鼓突然响起,杨贵妃被迫离开皇帝的身边。 今日的荔枝成了遗憾的果实,当年的芍药也成了忧愁的花。 即使生死相隔,心中的怨恨和思念难以割舍, 人间与天界的距离并不遥远,情感至深。 通往四川的道路至今仍让人悲伤,杨贵妃的遗物锦袜令人怀念, 谁会怜悯那些战死的士兵,他们的尸骨已化为猿猴和沙土。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安禄山之乱和杨贵妃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这段历史的哀思和对杨贵妃命运的同情。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如“恨果”与“愁花”,突出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李隆基的深切思念。同时,通过“蜀道”和“锦袜”等具体意象,加深了读者对这段历史悲剧的感受。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
郭辅畿
郭辅畿,原名京芳,字咨曙。大埔人。明思宗崇祯十五年(一六四二)举人。有《洗砚堂文集》、《秋驾草》、《楚音集》、《菱青集》、《金樯集》、《闺怨诗百首》、《饮兰纪呓》等。民国《新修大埔县志》卷一九有传。
► 159篇诗文
郭辅畿的其他作品
- 《 闺怨一百首次孙西庵原韵 》 —— [ 明 ] 郭辅畿
- 《 闺怨一百首次孙西庵原韵 》 —— [ 明 ] 郭辅畿
- 《 闺怨一百首次孙西庵原韵 》 —— [ 明 ] 郭辅畿
- 《 春暮归舟 》 —— [ 明 ] 郭辅畿
- 《 闺怨一百首次孙西庵原韵 》 —— [ 明 ] 郭辅畿
- 《 闺怨一百首次孙西庵原韵 》 —— [ 明 ] 郭辅畿
- 《 九日 其一 》 —— [ 明 ] 郭辅畿
- 《 闺怨一百首次孙西庵原韵 》 —— [ 明 ] 郭辅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