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寓

· 王称
商君挟三术,西游诧秦君。上陈帝王略,邈矣宁见珍。 《阳春》信寡和,《下里》乃得亲。孔辙七十周,信哉无停轮。 我有萦纡思,区区向谁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商君:指商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 三术:指商鞅提出的法、术、势三种治国策略。
  • 西游:向西行,指商鞅从魏国到秦国。
  • :惊讶,此处意为使秦君惊讶。
  • 秦君:指秦孝公,秦国的君主。
  • 上陈:向上陈述。
  • 帝王略:治理国家的策略。
  • 邈矣:遥远,此处指商鞅的策略被认为是高远的。
  • 宁见珍:难道能被珍视。
  • 《阳春》:古代高雅的乐曲,比喻高深的策略或理论。
  • 信寡和:确实很少有人能理解或响应。
  • 《下里》:古代低俗的乐曲,比喻普通的策略或理论。
  • 乃得亲:才能得到亲近或接受。
  • 孔辙:孔子的车辙,比喻孔子的教诲或影响。
  • 七十周:指孔子周游列国七十次,比喻其教诲广泛传播。
  • 信哉:确实啊。
  • 无停轮:没有停止的车轮,比喻不停歇的传播。
  • 萦纡思:缠绕的思绪,指作者自己的深思熟虑。
  • 区区:微小,此处指作者的自谦。

翻译

商鞅带着他的三种治国策略,向西行去让秦国的君主感到惊讶。他向上陈述了治理国家的策略,但这些策略被认为是高远的,难道能被珍视吗?高雅的《阳春》确实很少有人能理解或响应,而低俗的《下里》才能得到亲近或接受。孔子的教诲像他的车辙一样,周游列国七十次,确实没有停止传播。我有着缠绕的思绪,但这些微小的思考又向谁陈述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商鞅和孔子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深思熟虑却难以得到认可的感慨。商鞅的策略虽然高远,却难以被珍视;而孔子的教诲虽然广泛传播,却也面临着理解和接受的挑战。作者通过这种对比,抒发了自己对于真理和智慧传播的艰难与孤独的感受。

王称

明福建永福人,先世山东东阿人,字孟扬,一作孟扬。洪武中领乡荐,入国子监。旋陈情养母。永乐初授国史院检讨,与修《永乐大典),充副总裁。旋参英国公张辅军攻交趾,还守故官。与解缙交好,后坐缙党,下狱死。为人目空四海,辩若悬河,视余子琐琐,以是名虽日彰,谤亦随之。有《虚舟集》。 ► 4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