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高士峰宴集

作赋兼随汉大夫,更怜叶县有飞凫。 深秋我饱青精饭,避世谁藏白玉壶。 老去风尘双鬓改,晚来砧杵一城孤。 莫辞此日樽频倒,愁见当年角夜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 高士峰: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应为一处风景秀丽之地。
  • 叶春及:明代诗人。
  • 作赋:创作诗文。
  • 汉大夫:指汉代的文人。
  • 叶县:地名,今河南省叶县。
  • 飞凫:传说中的神鸟,这里可能指叶县的某种传说或景观。
  • 青精饭:一种用青精(一种草药)煮的饭,据说有益健康。
  • 白玉壶:比喻隐居的地方,也指高洁不染的境界。
  • 砧杵:捣衣的工具,这里指夜晚的捣衣声,象征着孤独和寂寞。
  • :酒杯。
  • 角夜呼:夜晚的角声,这里可能指战乱或不安的夜晚。

翻译

在重阳节这天,我在高士峰上宴集,创作诗文,仿佛跟随汉代的文人。我特别喜爱叶县那传说中的飞凫。深秋时节,我饱餐了青精饭,想要避开尘世,寻找一个隐秘如白玉壶的地方藏身。老去的风尘让我的双鬓变得斑白,夜晚的砧杵声让我感到一城的孤独。不要拒绝今天频频举杯,我忧愁地看到,当年夜晚的角声依然在呼唤。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登高宴集的情景,通过对汉代文人的追忆、对叶县飞凫的喜爱,以及对青精饭和白玉壶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世界的忧虑。诗中“老去风尘双鬓改,晚来砧杵一城孤”深刻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孤独的感慨。结尾的“莫辞此日樽频倒,愁见当年角夜呼”则透露出诗人对过去战乱岁月的回忆和对现实不安的忧虑。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叶春及

明浙江归安人,字化甫。隆庆初由乡举授教谕,上书陈时政三万余言,都人传诵。后迁惠安知县,寻引归。后以荐为郧阳同知,入为户部郎中卒。工诗文,有《石洞集》。 ► 3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