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姚梦峡秀才见柬之作兼呈金道隐黄门李广生彭然石二小司马

遥求勾漏寻灵饵,却背仙坛访上元。 初服偶然抛竹箨,融情一倍感芳荃。 云畦过雨怀红药,春泛消愁畏绿尊。 千古英雄无死处,酒徒高唱感夷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勾漏:古代神话中的地名,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 灵饵:指仙人所食的灵药。
  • 上元:道教中指天官赐福的日子,也指仙界。
  • 初服:初次穿上。
  • 竹箨:竹子的外壳,这里指竹制的衣物。
  • 融情:情感融合,指与人交往中的情感交流。
  • 芳荃:香草,比喻美好的事物或人。
  • 云畦:云中的田地,形容田地高远。
  • 红药:红色的花,这里指美丽的景色。
  • 春泛:春天的泛舟。
  • 绿尊:绿色的酒杯,指酒。
  • 夷门:古代地名,这里指古代的酒徒。

翻译

我远赴勾漏寻找仙人的灵药,却又背离仙坛去访问上元。 偶然间抛弃了初穿的竹衣,与人交往倍感情感的融合,感激遇到的美好。 云中的田地经过雨水,怀念那红色的花朵,春日泛舟消解愁绪,却害怕绿色的酒杯。 千古英雄无处寻觅死亡之地,酒徒们高声歌唱,感慨古代的夷门。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对仙境与现实的交织感受,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英雄逝去的感慨。诗中“遥求勾漏寻灵饵”与“却背仙坛访上元”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与现实的背离。后句通过对“竹箨”与“芳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之美的珍视。结尾的“千古英雄无死处,酒徒高唱感夷门”则是对历史英雄的缅怀与对酒徒生活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与历史的深刻思考。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中年一度改名壶,字而农,号姜斋、夕堂、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南明永历时任行人司行人。旋归居衡阳石船山。永历政权覆灭后,曾匿居瑶人山区,后在石船山筑土室名观生居,闭门著书。自署船山病叟,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终其身不剃发。治学范围极广,于经、史、诸子、天文、历法、文学无所不通,有《正蒙注》、《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姜斋诗话》等。《船山遗书》至道光间始刻,同治间始有全书,后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