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周进士使淮便省

长安三月共鸣珂,又见輶轩向潞河。 草色千村梅雨暗,蝉声两岸麦风和。 倚门正惬清秋望,负弩重看故里过。 闻道江淮多赤地,凭君一问岁如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鸣珂:(míng kē)古代官员出行时,随从人员敲击珂(一种玉器)以示威严。
  • 輶轩:(yóu xuān)古代一种轻便的车。
  • 潞河:古代河流名,今指河北省的滹沱河。
  • 梅雨:指初夏江淮流域持续较长的阴雨天气,因正值梅子成熟,故称梅雨。
  • 负弩:(fù nǔ)古代官员出行时,随从人员背负弓箭,以示威严。
  • 赤地:指因灾害或战乱而荒芜的土地。

翻译

在长安的三月,官员们一同出行,珂声齐鸣, 又见轻便的车子驶向潞河。 千村万落间,草色青青,梅雨使得大地显得暗淡, 两岸的麦田中,蝉声与和煦的麦风交织。 倚门远望,正是清爽的秋日, 重见故里,人们背着弓箭,隆重地迎接。 听说江淮一带多有荒芜之地, 请君代我一问,那里的岁月如何。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代长安春末的景象,通过“鸣珂”、“輶轩”等词语展现了官员出行的盛况。诗中“梅雨暗”与“麦风和”形成鲜明对比,既表达了梅雨带来的阴郁,也描绘了麦田的生机。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故里的思念与对江淮地区灾情的关切,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王立道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懋中,号尧衢。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编修。有《具茨集诗文》。 ► 6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