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孝廉李一超以怀贞穷愁死不及有嗣息元配林孺人掖咡太孺人于痹病中十四年不舍榻右猝遘危疾临终悲咽以不得躬亲大事为憾啼声未绝而逝余于一超不浅视道路感泣者自逾涯量裁二诗以将哀尤为太孺人悯悼焉一

从知生死一浮沤,大誓宏深不易酬。 萱草幸留春百岁,桂轮难满月三秋。 鸡声五夜闻遗语,鹤发千梳绾别愁。 犹有寒荠青半亩,留调膏粥侍晨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孝廉:古代对有孝行、廉洁之士的尊称。
  • 嗣息:后代,子嗣。
  • 元配:原配,指第一次结婚的配偶。
  • 林孺人:对已故女性的尊称,孺人是对有德行女性的敬称。
  • 掖咡:扶持,照顾。
  • 太孺人:对已故女性的尊称,比“孺人”更为尊敬。
  • 痹病:指肢体麻木、疼痛的病症。
  • 涯量:限度,范围。
  • 浮沤:水泡,比喻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 萱草:忘忧草,常用来象征母亲。
  • 桂轮:指月亮,因传说月中有桂树而得名。
  • 五夜:五更,即凌晨时分。
  • 鹤发:白发,指年老。
  • 千梳:多次梳理,比喻对逝者的思念和整理。
  • :系,结。
  • 别愁:离别的忧愁。
  • 寒荠:一种野菜,这里可能指留下的一些生活痕迹或记忆。
  • 膏粥:浓稠的粥,这里指留下的食物。
  • 晨羞:早晨的羞愧,这里指留下的食物供早晨食用。

翻译

从知生死如浮沤般短暂,宏大的誓言深沉难以实现。 幸好萱草留存了百岁的春光,但桂轮难圆,月亮难以圆满三秋。 鸡鸣五更时听到遗言,白发如鹤,千次梳理着离别的忧愁。 仍有半亩寒荠青翠,留下浓稠的粥,供早晨食用。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对故友李一超及其家人的深切哀悼和怀念。诗中,“浮沤”比喻生命的短暂,与“大誓宏深”形成对比,突显了生命的无常和誓言的沉重。通过“萱草”和“桂轮”的意象,诗人既表达了对逝者母亲的怀念,又暗含了对逝者未能圆满人生的遗憾。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物品,如“鸡声五夜”、“鹤发千梳”和“寒荠青半亩”,细腻地描绘了逝者生前的情景和留下的生活痕迹,充满了哀思和怀念之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中年一度改名壶,字而农,号姜斋、夕堂、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南明永历时任行人司行人。旋归居衡阳石船山。永历政权覆灭后,曾匿居瑶人山区,后在石船山筑土室名观生居,闭门著书。自署船山病叟,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终其身不剃发。治学范围极广,于经、史、诸子、天文、历法、文学无所不通,有《正蒙注》、《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姜斋诗话》等。《船山遗书》至道光间始刻,同治间始有全书,后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