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遣兴五十八首其二

冰虫无分夏陈尸,且救头燃迅速时。 说火犹防烧象齿,分波不管攫龙儿。 李陵恩重频携手,陶令缘悭但皱眉。 待废公孙坚白论,孔穿无膝拜皋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冰虫:指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昆虫,比喻生活艰难的人。
  • 夏陈尸:夏天陈放的尸体,比喻无用或过时的事物。
  • 头燃:头部着火,比喻急迫的危险。
  • 象齿:大象的牙齿,常用来比喻珍贵之物。
  • 攫龙儿:捕捉龙的幼崽,比喻冒险或不切实际的行为。
  • 李陵:西汉名将,此处指其忠诚与恩情。
  • 陶令:指陶渊明,东晋时期的隐逸诗人。
  • 缘悭:缘分浅薄,机会少。
  • 坚白论:指坚持黑白分明、是非分明的理论。
  • 孔穿:孔子的弟子,此处指其行为。
  • 皋比:古代的一种坐具,此处比喻尊贵或重要的人物。

翻译

生活在冰冷环境中的虫子无法分享夏天的陈尸,暂且先救那头着火的急迫时刻。 谈论火势时还担心烧到珍贵的大象牙齿,分水时不管不顾地捕捉龙的幼崽。 李陵的恩情重如山,频频携手相助;陶渊明的缘分浅薄,只能皱眉叹息。 想要废弃那些坚持黑白分明的理论,孔子的弟子无膝跪拜尊贵之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局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冰虫无分夏陈尸”与“且救头燃迅速时”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生活的无常和紧迫。后文通过李陵与陶令的对比,展现了忠诚与无奈的情感冲突。结尾处对“坚白论”的废弃和对尊贵之人的无膝跪拜,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

王夫之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中年一度改名壶,字而农,号姜斋、夕堂、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南明永历时任行人司行人。旋归居衡阳石船山。永历政权覆灭后,曾匿居瑶人山区,后在石船山筑土室名观生居,闭门著书。自署船山病叟,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终其身不剃发。治学范围极广,于经、史、诸子、天文、历法、文学无所不通,有《正蒙注》、《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姜斋诗话》等。《船山遗书》至道光间始刻,同治间始有全书,后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