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衰柳

· 王恭
昨夜微霜落灞桥,数行官柳正萧萧。 听莺坐处空残叶,系马门前有旧条。 色借青娥双晚黛,声随急吹度寒蜩。 秦山送别那堪折,应把离情寄玉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灞陵:即灞桥,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 萧萧:形容风声或草木摇落声。
  • 听莺坐处:指诗人静坐听莺的地方。
  • 空残叶:只剩下残破的叶子。
  • 系马门:指拴马的地方。
  • 旧条:指旧时的柳条。
  • 青娥:指年轻女子,这里比喻柳叶。
  • 双晚黛:双眉,这里比喻柳叶的颜色。
  • 寒蜩:寒蝉,秋天的蝉。
  • 秦山:指陕西一带的山。
  • 玉箫:玉制的箫,这里指箫声,用来寄托离情。

翻译

昨夜微霜降落在灞桥,几行官柳正随风萧萧。 我静坐听莺的地方只剩下残破的叶子,拴马的门前还有旧时的柳条。 柳叶的颜色如同年轻女子的双眉,在傍晚显得更加深沉,柳声随着急促的吹拂声越过寒蝉。 在秦山送别时,那堪折断的柳枝,应把离别的情感寄托在玉箫的乐声中。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灞陵衰柳的景象,通过微霜、萧萧的柳树、残叶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秋日氛围。诗中“色借青娥双晚黛”一句,巧妙地将柳叶的颜色与女子的眉色相比,增添了一抹柔美与哀愁。结尾的“秦山送别那堪折,应把离情寄玉箫”则表达了深深的离别之情,将情感寄托于箫声之中,显得格外动人。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刻感受。

王恭

明福建长乐人,一作闽县人。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少游江海间,中年葛衣草履,归隐于七岩山,凡二十年。永乐四年,以荐待诏翰林。年六十余,与修《永乐大典》,授翰林院典籍。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有《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