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壬戌尝游九华值时阴雾竟无所睹至是正德庚辰复往游之风日清朗尽得其胜喜而作歌
注释
- 弘治壬戌: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年)。
- 九华:九华山,位于安徽省。
- 正德庚辰: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年)。
- 策蹇:骑着跛脚的马。
- 鄱湖:鄱阳湖,位于江西省。
- 江隈:江湾。
- 虺隤:疲惫。
- 童冠:青少年。
- 崔嵬:高山。
- 肩舆:轿子。
- 青阳境:九华山所在的青阳县。
- 九十九峰:九华山的山峰数量。
- 儿孙俯伏摩具顶:形容山峰低矮,如同儿孙俯伏。
- 八荒:八方荒远之地。
- 双阙:古代宫殿前的双柱。
- 五湖七泽:泛指中国各地的湖泊和沼泽。
- 陂塘:池塘。
- 蓬瀛:传说中的仙境。
- 阊阖:天门。
- 鸾辍鹤驾:神仙的坐骑。
- 凌苍苍:超越苍穹。
翻译
多年前,我在弘治十五年曾住在九华山十天,但整旬都是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见。就像在夜晚进入宝库,双眼看不见任何东西,只能空手而归。每当听到别人谈论九华山的美景,我就想再次骑着马去探索。多年来,我一直忙于军事事务,穿梭于敌阵之中,日夜不停,哪有时间去欣赏山水呢?在鄱阳湖一战中,我侥幸生还,随着胜利的军队停驻在江湾。那时军务稍有空闲,而且我的马也疲惫不堪。旧时的学生们也聚集在一起,于是我们带着青少年登上了高山。清晨,山间还有雾气,天色昏暗,我怀疑山神还在嫌弃我们。但当我们一进入青阳县,太阳突然从西岭升起。长风吹散了浮云,九十九座山峰仿佛从梦中醒来。群山争相展示它们的奇景,低矮的山峰像儿孙一样俯伏。现在我才真正见识到九华山的真面目,只恨没有诗笔来描绘它的美景。层层的楼阁和重叠的阁楼描绘得不够精细,千朵莲花像是从玉井中抽出。大自然真是神奇,天下奇山这里都有。我穿上衣服登高望远,从双柱下看到日月之光。长江像一条带子环绕着山脚,五湖七泽都变成了池塘。蓬莱和瀛洲像是海上的小石头,只要迈步就能到达,彩虹可以作为桥梁。仙人打开天门迎接我,神仙的坐骑纷纷翱翔。从此我脱下尘世的束缚,飘然拂袖,超越苍穹。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守仁在两次游览九华山后的感慨之作。诗中,他回忆了第一次因天气不佳而未能欣赏到九华山美景的遗憾,以及第二次在晴朗天气中终于得以一睹九华山真面目的喜悦。通过对比两次游览的经历,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如“长风拥慧扫浮阴”、“九十九峰如梦醒”等,展现了九华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豪迈情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