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送僧还山中

· 王恭
西风残叶下,锡杖返东浔。 浮世空伤别,孤云不住心。 人烟飞鸟绝,山月断猿深。 后夜相思处,惟闻钟磬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锡杖(xī zhàng):僧人所持的手杖,杖头有锡环,行走时振动发出声响。
  • 东浔(dōng xún):东方水边的地方,这里指僧人返回的地方。
  • 浮世:人间,尘世。
  • 孤云:比喻孤高的隐士或僧人。
  • 人烟:指人家的炊烟,也泛指人家或人迹。
  • 钟磬(zhōng qìng):寺庙中用来报时的钟和磬。

翻译

秋风中,西风吹落的残叶,僧人手持锡杖返回东边的水滨。 尘世中,人们空自伤感离别,孤高的云朵也不停留,随风而去。 人家的炊烟和飞鸟都已不见,山间的月亮和断续的猿声更显深沉。 在深夜思念之时,只能听到远处寺庙传来的钟磬之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僧人归山的情景,通过西风、残叶、锡杖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超脱的氛围。诗中“浮世空伤别,孤云不住心”表达了尘世的离别之苦和僧人超然物外的心境。后两句“人烟飞鸟绝,山月断猿深”则进一步以自然景象的孤寂来象征僧人的孤独与超脱。结尾的“后夜相思处,惟闻钟磬音”则深化了僧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佛法的向往,钟磬之声成为他内心深处唯一的慰藉。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超然态度和对佛法清净生活的向往。

王恭

明福建长乐人,一作闽县人。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少游江海间,中年葛衣草履,归隐于七岩山,凡二十年。永乐四年,以荐待诏翰林。年六十余,与修《永乐大典》,授翰林院典籍。为闽中十才子之一。有《白云樵唱集》、《草泽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