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歌送闻上人归
七闽山多如蜀川,千崖万岭疑登天。
六华峰高雪作顶,五月夜半闻寒蝉。
芙蓉石室人稀过,莲宇香台尚经火。
无字碑横任鹿眠,摩香石冷从猿卧。
忆作法园初布金,三千缁锡绕丛林。
径行龙象诸天影,禅寂鲸鼍万籁音。
杉枝青青低拂地,木人也悟西来意。
五百年光转眼休,重见真僧出凡世。
镡津法侣解楞伽,却下九峰登六华。
枯木庵前挂如意,留香堂上搭袈裟。
朅来下界相逢处,幸接微言沐甘露。
凿齿由来识道安,远公自是奇玄度。
法舟今去几时逢,尘世空瞻象骨峰。
归见住山烦问讯,西江一派是禅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七闽:指福建一带,古称闽地分为七部,故称七闽。
- 六华峰:山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福建一带的山峰。
- 芙蓉石室:指山中的石室,可能因形似芙蓉而得名。
- 莲宇香台:指寺庙中的香台,莲宇即寺庙。
- 无字碑:没有文字的石碑,常用来象征深奥难解的道理。
- 摩香石:可能指供奉香火的石头。
- 缁锡:指僧人,缁为黑色,锡为僧衣。
- 龙象:佛教中用来比喻修行的高僧。
- 鲸鼍:指大海中的鲸鱼和鼍龙,比喻深远的佛法。
- 木人:指无知无觉的木偶,比喻开悟的僧人。
- 镡津: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楞伽:佛教经典,全名为《楞伽经》。
- 枯木庵:寺庙名,庵为小寺庙。
- 如意:佛教法器,象征吉祥如意。
- 留香堂:寺庙中的堂名,可能与香火有关。
- 朅来:古文中的助词,无实际意义。
- 凿齿:指古代的一种风俗,凿去牙齿以示成年。
- 道安:东晋时期的高僧。
- 远公:指东晋时期的另一位高僧慧远。
- 玄度:指深奥的道理。
- 法舟:比喻佛法,如同渡人的舟船。
- 象骨峰:山峰名,具体位置不详。
- 住山:指在山中修行的僧人。
- 西江:指西江月,佛教中常用来比喻佛法。
翻译
福建的山多如四川,千山万岭似乎可以登天。六华峰高耸,雪覆盖山顶,五月夜半时分能听到寒蝉的鸣叫。山中的芙蓉石室少有人迹,寺庙的香台虽已历经火劫。无字碑横卧,任由鹿儿眠息,摩香石冷清,任由猿猴躺卧。回忆起法园初建时,僧人们环绕丛林,龙象般的身影在径行,鲸鼍般的声响在禅寂中回荡。杉树枝条低垂拂地,木偶人也领悟了西来的佛法。五百年的光阴转眼即逝,再次见到真正的僧人出现在凡世。镡津的法侣理解了《楞伽经》,从九峰下山登上六华峰。枯木庵前挂着如意,留香堂上搭着袈裟。来到下界相逢之处,幸好能听到微妙的言谈,沐浴甘露。凿齿的风俗让我认识了道安,远公自是奇妙的玄度。法舟今去何时能再逢,尘世中空望着象骨峰。回去见到山中的住持请代为问候,西江一派是禅宗的传承。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福建山川的壮丽景色和寺庙的静谧氛围,通过对比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表达了作者对佛法深奥和僧侣修行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佛教典故和象征,如“无字碑”、“摩香石”等,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如“六华峰高雪作顶”、“杉枝青青低拂地”,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诗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