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 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夜霜。
拼音

译文

美丽的环状髮髻慵懒地披散在枕头上,凤凰样的金钗斜斜地别着头髮,我梦见那春水荡漾,杨花飞舞。 红烛流着血色的泪,肆意汪洋,翠绿的屏风,画着烟波浩渺,带着一丝寒意。随着漏壶中画箭的沉浮,时光渐渐流逝,那佩玉之人已经去了天涯。我含着泪花独自着意梳妆打扮,清晨,看见窗外片片梅花飘落在染满寒霜的大地上。

注释

娇鬟:柔美的髮髻。 钗横凤:即「凤钗横」。 锦壶催画箭:时光流逝。 玉佩天涯远:佩玉之人(即思念之人)远在天涯; 严妆:浓丽整齐的装束。 晓:一作「夜」。

这首词是思妇怀人之作。「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开头两句是说美丽的环状髮髻慵懒的披散在枕头上,凤凰样的金钗斜斜的别着头髮,我梦见那春水荡漾,杨花飞舞。 「娇鬟」指柔美的髮髻。「钗横凤」,即凤钗横。首句是写思妇头髮蓬鬆、凤钗横坠的浓睡中的姿态。他之所以睡浓,是因为梦好。通过梦境以表现情思,是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但冯正中在这首词中运用得却更为高明。「溶溶春水杨花梦」这句词,把意和景、情和韵融合到了浑化的境地,令人叹为观止。「溶溶春水」所描绘的幽美境界,包含着无限的蜜意柔情,这就是思妇之所以睡浓梦好的原由。这一幽美境界的中心内容就是「杨花梦」。以杨花的悠扬飘荡来比拟她梦魂的自由飞逐。「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三四句是说,红烛流着血色的泪,不停的滴落,翠绿的屏风,画着烟波浩渺,带着一丝寒意。三四句则写实境。梦境弥幽则实景弥苦。她梦境中美好的一切,在实境中都化作纵横的烛泪与过眼的烟云。「红烛泪阑干」,是蜡烛残烧的景象;「翠屏烟浪寒」,是炉烟将烬的感受。这是一种孤寂凄凉的情景,它和「溶溶春水杨花梦」,构成强烈的对照,表现出思妇的悲凉的感情,并且以景语出之,能给人以亲切具体的感受。「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这两句是说,随着玉壶中画箭的沉浮,时光渐渐流逝。那佩玉之人已经去了天涯。过片「锦壶催画箭」一语,在时间上是承接「红烛」二句意脉的。「玉佩天涯远」一语,是承接「杨花梦」意脉的。一个「催」字,饱含着青春不驻,蒲柳先衰的感慨;而感慨之生则因「玉佩天涯远」。「玉佩」,指佩玉之人,即思妇怀念之人,与「杨花梦」所暗示的是同一情事。「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末两句是说,我含着泪花独自着意梳妆打扮,清晨,看见窗外片片梅花飘落在染满寒霜的大地上。结末两句,是写思妇晨起梳妆时的情态与室外所见。「和泪」是悲哀的情态;「严妆」是浓丽的打扮。含着泪水来装扮自己,无可奈何的委屈心情,是显而易见的。「严妆」以后,游目窗外,只见梅花在晨风中纷纷飘落了,既写出了梅花的颜色又写出了梅花的生动形象。面对此景,怎么不使思妇产生韶华易逝,美人迟暮之情呢?王观堂在《人间词话》中说:「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殆近之欤?」在冯词中,透过浓丽的色彩来表现哀伤感情的词例是很多的。王观堂的这一评论,恰切的道出了冯正中词艺术风格的主要方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娇鬟(jiāo huán):指女子娇美的发髻。
  • 钗横凤:凤钗横斜,形容女子慵懒的姿态。
  • 溶溶:形容水流动的样子,这里比喻梦境的迷离。
  • 杨花梦:比喻轻盈飘渺的梦境。
  • 泪阑干:泪水纵横交错的样子。
  • 翠屏:翠色的屏风。
  • 烟浪寒:形容屏风上的烟波图案显得冷清。
  • 锦壶:装饰华丽的壶。
  • 画箭:指壶上的计时器,古代用以计时。
  • 玉佩:玉制的佩饰,常用来象征身份或情感。
  • 天涯远:极言距离之远。
  • 和泪:含着泪。
  • 严妆:端庄的妆容。
  • 落梅:落下的梅花。
  • 夜霜:夜间的霜。

翻译

女子娇美的发髻堆在枕上,凤钗横斜,她沉浸在如溶溶春水般轻盈飘渺的梦境中。红烛滴泪,泪水纵横交错,翠屏上的烟波图案显得冷清。

华丽的壶中,画箭催促着时间的流逝,玉佩象征着远在天涯的思念。她含着泪,尝试着端庄的妆容,此时,落梅伴随着夜间的霜飞舞。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春夜中的孤寂与思念。通过“娇鬟堆枕”、“钗横凤”等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女子的娇美与慵懒。诗中“溶溶春水杨花梦”一句,以春水杨花比喻梦境的迷离,增添了诗意的朦胧美。后句通过“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等意象,传达出女子内心的哀愁与孤寂。结尾的“和泪试严妆,落梅飞夜霜”则进一步以落梅和夜霜来象征女子的凄凉心境,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与无尽的哀愁。

冯延巳

冯延巳

冯延巳,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 1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