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朝云墓用归善陆令公韵

· 张萱
西湖原是莫愁村,路印淩波绣袜跟。 净业已归埋玉地,信根应结涌金门。 莺声两两花前恨,桥影三三月下魂。 茂宰怜春一凭吊,如云虽有匪思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淩波:形容女子步履轻盈,如同在水面上行走。
  • 绣袜跟:指女子穿着绣花的袜子,这里用来形容女子的精致。
  • 净业:佛教用语,指清净的善业。
  • 埋玉地:比喻埋葬美人的地方。
  • 信根:佛教用语,指信仰的根基。
  • 涌金门:此处可能指西湖边的一个地名,也可能是比喻繁华之地。
  • 莺声两两:形容莺鸟成对地鸣叫。
  • 桥影三三:形容桥的影子在水中形成三三两两的景象。
  • 月下魂:指在月光下的幽灵或思念。
  • 茂宰:指地方官。
  • 如云虽有匪思存:虽然美女如云,但并非所有都能引起深思。

翻译

西湖原本是莫愁的村落,路上留下了她轻盈的脚步和精致的绣花袜跟。 清净的善业已归于埋葬美人的土地,信仰的根基应结于繁华的涌金门。 莺鸟成对地在花前鸣叫,带着遗憾;桥的影子在月光下形成三三两两的景象,映照着幽灵般的思念。 地方官怜惜春光,凭吊此地,虽然美女如云,但并非所有都能引起深思。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西湖的景致和历史传说,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美人的哀思。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淩波绣袜跟”、“埋玉地”、“涌金门”等,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神秘色彩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展现了明代诗人张萱的文学才华和对美的独特感悟。

张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晖,号颐拙。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议,主粮储。立法禁处侵尅等积弊,忤巡抚意,遂引疾致仕。 ► 15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