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邸报

· 陈杰
战骨如山血未乾,补疮遮眼肉都剜。 向来手诏真哀痛,间者人言已治安。 夜访宰臣忧卧榻,昼延学士论危竿。 祖宗全盛犹如此,半壁江风面面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战骨如山:形容战场上死伤惨重,尸骨堆积如山。
  • 血未乾:血迹未干,形容战争刚刚结束。
  • 补疮遮眼:比喻用表面的措施掩盖深层的危机。
  • 肉都剜:比喻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的极端措施,如同剜肉补疮。
  • 手诏:皇帝亲自书写的诏书。
  • 哀痛:深切的悲痛。
  • 间者:近来。
  • 治安:社会秩序安定。
  • 宰臣:指宰相等高级官员。
  • 卧榻:床,这里指国家大事。
  • 昼延:白天邀请。
  • 学士:指有学问的人,这里可能指朝廷的文官。
  • 危竿:高竿,比喻国家处于危险之中。
  • 祖宗全盛:指先祖时期的强盛。
  • 半壁江风:比喻国家领土只剩下一半,江风指国家的边疆。
  • 面面寒:处处感到寒冷,比喻国家四面受敌,形势严峻。

翻译

战场上尸骨堆积如山,血迹还未干,我们用表面的措施来掩盖深层的危机,就像剜肉补疮一样。皇帝亲自书写的诏书充满了深切的悲痛,而近来人们却说国家已经安定。夜晚,皇帝忧心忡忡地访问宰相,讨论国家大事;白天,又邀请学士们来讨论国家如高竿般危险的局面。即使是先祖时期的强盛,也不过如此,现在国家领土只剩下一半,四面受敌,形势严峻,让人感到处处寒冷。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战争的残酷与国家的表面安定,深刻揭示了元朝末年社会的动荡与危机。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战骨如山”、“补疮遮眼”等,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和国家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同时,通过皇帝夜访宰臣、昼延学士的描写,展现了统治者对国家危机的忧虑和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切和忧虑。

陈杰

陈杰,字焘父,洪州丰城(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授赣州簿。历知江陵县,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兼制置司参谋。据集中诗篇,知其还做过知州和短期朝官。宋亡,隐居东湖。有《自堂存稿》十三卷(《宋史艺文志补》),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四卷。清同治《丰城县志》卷一六有传。 陈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豫章丛书》本(简称豫章本)、残本《永乐大典》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 3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