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雷雨护婴图

轰雷欲破山,急雨撼坤轴。母兮抱儿归,掩耳趋茅屋。 画师巧为此,村景了在目。一时似可惊,四郊想沾足。 明朝雨霁还复来,平畴却看秧针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轰雷:指巨大的雷声。
  • 坤轴:古代传说中大地的轴,这里指大地。
  • 掩耳:捂住耳朵,形容害怕雷声。
  • :快步走。
  • 茅屋:用茅草覆盖屋顶的简陋房屋。
  • 画师:指画家。
  • :清楚,明了。
  • 可惊:令人惊恐。
  • 沾足:指雨水充足,使土地湿润。
  • 平畴:平坦的田地。
  • 秧针绿:形容新插的秧苗颜色鲜绿。

翻译

巨大的雷声仿佛要震破山峦,急促的雨点击打着大地。母亲啊,抱着孩子急忙回家,捂住耳朵快步走向茅屋。 画家巧妙地捕捉了这一乡村景象,让人一眼就能明了。虽然一时之间似乎令人惊恐,但四周的田野想必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滋润。 等到明天雨过天晴,我还会再来,那时平坦的田野上,新插的秧苗将会绿油油一片。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雷雨中的乡村景象,展现了母爱的温暖和乡村生活的宁静。诗中“轰雷欲破山,急雨撼坤轴”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雷雨的猛烈,而“母兮抱儿归,掩耳趋茅屋”则细腻地刻画了母亲保护孩子的情景。后两句“画师巧为此,村景了在目”赞美了画家的技艺,同时也表达了对乡村美景的欣赏。最后两句“明朝雨霁还复来,平畴却看秧针绿”则预示了雨后的美好景象,充满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郭天锡

天锡名畀,以字行,一字祐之,别号北山,丹徒人。累举不第,历鄱江书院山长,调吴江儒学教授,未赴。江浙行省辟充掾史,美须髯,人呼为郭髯。画学米南宫,师事高房山,得其笔法。尝往来锡山,与倪高士元镇交最久。元镇尝有诗题其画云:「郭髯余所爱,诗画总名家。水际三叉路,毫端五色霞。米颠船每泊,陶令酒能赊。犹忆相过处,清吟夜煮茶。」时至正癸卯十二月十日,写于笠泽蜗牛庐中,距天锡之殁已二十馀年矣。 ► 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