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天觉得山字

· 苏轼
西登太行岭,北望清凉山。 晴空浮五髻,晻霭卿云间。 馀光入岩石,神草出茅菅。 何人相指似,稍稍落人寰。 能令堕指儿,虬髯茁冰颜。 祝君如此草,为民已痌瘝。 我亦老且病,眼花腰脚顽。 念当勤致此,莫作河东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太行岭:太行山的山岭,太行山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
  • 清凉山:位于山西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 五髻:五台山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峰顶平坦如台,犹如五个发髻,所以称五髻。
  • 晻霭(ǎn ǎi):昏暗云雾貌,表示云雾弥漫。
  • 卿云:古以为祥瑞之气。
  • 茅菅(jiān):茅草。
  • 相指似:互相指示、告知。
  • 稍稍:逐渐;渐渐。
  • 人寰:人间。
  • 堕指儿:形容天气极为寒冷,手指都要冻掉。
  • 虬髯(qiú rán):蜷曲的胡须,这里可能形容人的形象。
  • 痌瘝(tōng guān):病痛,比喻疾苦。把人民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
  • 悭(qiān):吝啬。

翻译

向西攀登到太行岭上,向北眺望那清凉山。晴朗的天空中,五台山仿佛五个发髻漂浮,在云雾与祥瑞之气间若隐若现。阳光的余晖洒落在岩石上,神奇的草儿从茅草中露出。不知是谁相互指点着那奇景,景色渐渐地映入人们眼中。即使是在寒冷到手指都快冻掉的时节,那清凉山好似有着蜷曲胡须的冷峻模样。祝愿您如同这神奇的仙草,把老百姓的疾苦当成自己的。我年纪已老并且身体有病,眼睛发花、腰脚也不灵便了。我会常常勤勉地关注这些,不要像河东人那样吝啬冷漠。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送友人张天觉而作。诗开篇描绘往西登上太行岭、向北眺望清凉山的宏观场景,“晴空浮五髻,晻霭卿云间”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五台山在晴空中如同漂浮的五个发髻,又在云雾祥瑞之间的奇妙姿态,展现出一幅宏大且充满灵韵的画面。接着写阳光、神草,将自然风光写得充满神奇色彩。

“能令堕指儿,虬髯茁冰颜”塑造出清凉山冷峻、坚毅的形象,同时可能也借此表达某种品格。诗人借“祝君如此草,为民已痌瘝”寄托对友人的祝愿,希望其能关心百姓疾苦。

而苏轼又提到自己“我亦老且病,眼花腰脚顽”,体现出人生的迟暮之感,最后“念当勤致此,莫作河东悭”则再次强调要勤勉并关切民生,不要吝啬冷漠,流露出苏轼即便身处困境,依然心怀苍生的仁者情怀。整首诗既有壮阔的自然描写,又有真挚的情感寄托和深沉的人文关怀 。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