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

· 苏轼
麦穗人许长,谷苗牛可没。 天公独何意,忍使蝗虫发。 驱攘著令典,农事安可忽。 我仆既胼胝,我马亦款矻。 飞腾渐云少,筋力亦已竭。 苟无百篇诗,何以醒睡兀。 初如疏畎浍,渐若决澥渤。 往来供十吏,腕脱不容歇。 平生轻妄庸,熟视笑魏勃。 爱君有逸气,诗坛专斩伐。 民病何时休,吏职不可越。 慎毋及世事,向空书咄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人许长:人所期望的长度。
  • 谷苗牛可没:谷苗能被牛淹没。
  • 驱攘:驱除。
  • :制定、实施。
  • 令典:法令、典章。
  • 胼胝(pián zhī):手脚因长期劳动而磨出的茧子。
  • 款矻(kuǎn kū):疲劳的样子。
  • 畎浍(quǎn kuài):田间水沟。
  • 澥渤(xiè bó):渤海,这里形容蝗虫众多像海水一样。
  • 逸气:超脱世俗的气概。

翻译

麦穗应长到人们所期望的长度,谷苗都能被牛给淹没了。上天究竟是何用意,忍心让蝗虫发生。驱除蝗虫依照法令典章,农事怎能被忽视。我的仆人都已长满茧子,我的马也十分疲劳。蝗虫飞腾起来渐渐如云般减少,我们的精力也已经耗尽。如果没有百篇诗歌,拿什么来唤醒沉睡迷糊的状态呢。起初如同疏通田间小水沟,渐渐就像堤岸决口海水般奔流。来来往往供十个官吏忙碌,手腕累脱了也不容停歇。我平生轻视那些草率平庸之人,看了他们就像看魏勃那样嘲笑。喜爱你有超脱的气概,在诗坛专门有一番作为。百姓的病痛什么时候停止,官吏的职责不能超越。千万不要过多参与世俗事务,向着天空徒然地书写叹息。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苏轼和赵郎中一起捕蝗的经历和感受。诗中展示了蝗虫的危害以及与蝗虫斗争的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农事的重视和对百姓苦痛的关切。他感慨自己和仆人、马匹的疲惫,以及面对蝗虫数量变化的状况,从开始的少量到后来的大规模。他还提到自己以写诗来提神解困。他既钦佩友人的才华气质,又强调要做好本身的职责。最后劝诫友人不要过多涉入世事纷争。整首诗情感复杂,既有对现实灾情和工作艰辛的描述,也有对友人的欣赏和劝勉,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