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槟榔

· 苏轼
月照无枝林,夜栋立万础。 眇眇云间扇,荫此八月暑。 上有垂房子,下绕绛刺禦。 风欺紫凤卵,雨暗苍龙乳。 裂包一堕地,还以皮自煮。 北客初未谙,劝食俗难阻。 中虚畏泄气,始嚼或半吐。 吸津得微甘,著齿随亦苦。 面目太严冷,滋味绝媚妩。 诛彭勋可策,推毂勇宜贾。 瘴风作坚顽,导利时有补。 药储固可尔,果录讵用许。 先生失膏粱,便腹委败鼓。 日啖过一粒,肠胃为所侮。 蛰雷殷脐肾,藜藿腐亭午。 书灯看膏尽,钲漏历历数。 老眼怕少睡,竟使赤眦努。 渴思梅林咽,饥念黄独举。 奈何农经中,收此困羁旅。 牛舌不饷人,一斛肯多与。 乃知见本偏,但可酬恶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食(shí):吃。
  • 槟榔:一种植物。
  • 础(chǔ):柱子底下的石墩。
  • 眇眇(miǎo miǎo):高远貌。
  • 绛(jiàng):赤色,火红。
  • 刺禦:这里指带刺的植物。
  • 谙(ān):熟悉。
  • 推毂(gǔ):推车前进,比喻推荐人才。
  • 贾(gǔ):做买卖。
  • 瘴(zhàng):热带山林中的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
  • 膏粱:肥肉和细粮,泛指精美的食物。
  • 蛰(zhé):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
  • 殷(yǐn):震动。
  • 藜藿(lí huò):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
  • 钲(zhēng):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的,形似钟而狭长。
  • 斛(hú):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翻译

明月照着没有枝叶的树林,夜晚的房梁像立着万千石础。那高远云间如扇的,遮蔽着这八月的暑热。上面有垂下果实的槟榔树,下面环绕着火红带刺的植物。风欺负那如紫凤卵的果实,雨遮暗那如苍龙乳的槟榔。裂开的果包一旦落地,还会用那外皮自行煮着。北方的客人起初并不熟悉,劝其食用的习俗难以阻拦。里面虚空害怕泄气,开始咀嚼有的就吐出一半。吸食汁液有微微的甘甜,停留在牙齿上随即也有苦味。面目看上去太严厉冰冷,滋味却绝然妩媚。要斩获彭勋是有办法的,推荐人才应大胆行事。瘴气如那顽固的,引导利益也时有补益。作为药物储存当然可以,作为果子记录哪里用得着这么多。先生失去了精美的食物,肚子就如同破败的鼓。每天吃超过一粒,肠胃就被其欺负。像冬眠时雷震动脐肾,粗劣饭菜的气味在中午也散发腐败。看书灯看着油尽,听那钲漏之声一声一声数着。老眼害怕少睡,竟然让红眼珠凸起。口渴就想到梅子林的咽口水,饥饿就想到黄独举起。无奈在农业典籍中,收有这困扰羁旅之人的情况。牛舌不馈赠给人,一斛多又肯给予。才知道看到的只是片面,也只能回应些不好的话语。

赏析

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槟榔的生长环境、形态以及食用时的感受和反应。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写槟榔在自然环境中的景象,如“月照无枝林”等。在描述食用槟榔的体验时,既写出其独特的味道,甜中带苦,也写出对身体的一些影响,还有对其作为药物和食物的思考。诗中还涉及到一些与槟榔相关的习俗和感受,反映出诗人对这种陌生事物的观察和体会。整体语言形象且富有情趣,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见解。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