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桃花源,并引
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
心闲偶自见,念起忽已逝。
欲知真一处,要使六用废。
桃源信不远,杖藜可小憩。
躬耕任地力,绝学抱天艺。
臂鸡有时鸣,尻驾无可税。
苓龟亦晨吸,杞狗或夜吠。
耘樵得甘芳,龁齧谢炮制。
子骥虽形隔,渊明已心诣。
高山不难越,浅水何足厉。
不如我仇池,高举复几岁。
从来一生死,近又等痴慧。
蒲涧安期境,罗浮稚川界。
梦往从之游,神交发吾蔽。
桃花满庭下,流水在户外。
却笑逃秦人,有畏非真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藜(lí):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嫩叶可吃。老茎可以做拐杖。
- 尻(kāo):屁股。
- 苓: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
- 龁齧(hé niè):咬嚼。
- 子骥:指刘子骥,《桃花源记》中人物。
- 仇池:山名。
翻译
无论是圣人还是凡人没有不同的居所,清气和浊气共同存在于这个世界。心境安闲时偶然自己能见到,念头起来很快又消逝了。想要知道真正的一处所在,要让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作用废弃。桃花源相信并不遥远,拄着拐杖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亲自耕种顺应土地的力量,抛开所谓的绝世学问怀抱自然的技艺。公鸡有时会鸣叫,屁股下驾车却没办法交税。苓龟也会在早晨吸气,枸杞狗可能在夜间吠叫。耕耘打柴能得到甘甜芳香,咬嚼就不用炮制了。刘子骥虽然形体隔绝,陶渊明却已心意抵达。高山不难翻越,浅水哪里足以艰险。不如我的仇池山,高高耸立又过了几年。从来都是一样的生死,近来又等同于愚痴和聪慧。菖蒲涧是安期生的境地,罗浮山是葛洪的领域。梦想前往跟随他们游玩,精神交往能启发我的蒙蔽。桃花布满庭院之下,流水在房屋之外。却笑那逃离秦地的人,有畏惧就不是真正的契合。
赏析
这首诗以和陶渊明《桃花源记》相关为引,探讨了关于世俗与超凡、心的境界等主题。诗中描述了世间的各种景象和生活百态,如平常生活中的鸡叫、耕耘等。还提到了像刘子骥、陶渊明等人物以及一些仙境般的地方,如仇池山等,体现出对超越现实的向往和思考。同时也对逃离秦地的人提出了看法,认为真正的契合不应有畏惧。整首诗融合了现实、想象、思考和感悟,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