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晦夫遗接䍦琴枕,戏作此诗谢之
携儿过岭今七年,晚途更著黎衣冠。
白头穿林要藤帽,赤脚渡水须花缦。
不愁故人惊绝倒,但使俚俗相恬安。
见君合浦如梦寐,挽须握手俱汍澜。
妻缝接䍦雾縠细,儿送琴枕冰徽寒。
无弦且寄陶令意,倒载犹作山公看。
我怀汝阴六一老,眉宇秀发如春峦。
羽衣鹤氅古仙伯,岌岌两柱扶霜纨。
至今画像作此服,凛如退之加渥丹。
尔来前辈皆鬼录,我亦带脱巾攲宽。
作诗颇似六一语,往往亦带梅翁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接䍦(lí):一种古代的头巾。
- 花缦(màn):这里指有花饰的绑腿布。
- 合浦:古郡名。
- 汍澜(wán lán):流泪的样子。
- 雾縠(hú):一种细纹的丝织品。
- 冰徽(huī):琴弦的代称,这里指代琴。
- 陶令:指陶渊明。
- 倒载:形容醉酒后倒卧在车上。
- 山公:指山简。
- 汝阴:古地名。
- 六一老:指欧阳修,因其自号六一居士。
- 岌岌(jí jí):形容高耸的样子。
- 霜纨(wán):洁白的细绢。
- 渥丹(wò dān):润泽的朱砂。
翻译
带着儿子过岭到如今已经七年了,晚年在路途上更是穿着黎族的衣服。白头时在树林穿行需要藤帽,光脚渡水得要花缦绑腿。不担心老朋友会惊讶得跌倒,只希望使当地民俗能相安无事。见到你就如同在合浦相见如同在梦里,拉着胡须握手都泪水涟涟。妻子缝制的接䍦是细如雾的丝织品,儿子送来的琴枕上琴弦带着寒意。没有弦也暂且寄托陶渊明的心意,醉卧就像山简那样去看待。我怀念汝阴的六一居士欧阳修,他的眉宇清秀美好如同春天的山峦。他穿着羽衣鹤氅像古代的仙伯,高高耸立的两鬓就像扶着洁白的细绢。到现在画像还是穿着这种服饰,威严得就像韩愈脸色润泽如涂朱砂。从那以后前辈们都进入了鬼录,我也衣带逐渐宽松了。写的诗很像六一居士的风格,往往也带着梅尧臣的酸意。
赏析
这首诗既是对朋友欧阳晦夫赠送接䍦琴枕的感谢,也抒发了苏轼对过去的回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变迁的感慨。诗中描述了自己在岭南的生活状况,与友人相见时的激动之情。还提及了对前辈欧阳修的怀念,从对其形象的描绘中可见对他的尊敬与赞赏。诗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典故和前人的形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如运用陶渊明、山简的典故,增添了诗的文化底蕴和趣味性。整体读来,既有着人生感慨的深沉,又有着诗人特有的旷达与洒脱。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藤州江上夜起对月,赠邵道士 》 —— [ 宋 ] 苏轼
- 《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 —— [ 宋 ] 苏轼
- 《 华阴寄子由 》 —— [ 宋 ] 苏轼
- 《 郁孤台 其二 再过虔州,和前韵 》 —— [ 宋 ] 苏轼
- 《 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 》 —— [ 宋 ] 苏轼
- 《 蔡景繁官舍小阁 》 —— [ 宋 ] 苏轼
- 《 乞数珠赠南禅湜老 》 —— [ 宋 ] 苏轼
- 《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 · 其一 》 —— [ 宋 ] 苏轼